当前位置: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经验交流

挖掘红色基因,激活党史教育,激发青春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在青少年中开展“三史”(党史、国史、家乡史)的学习教育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举措,既是百年大计,更是当务之急。要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根植于青少年心中,让青少年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让他们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如何有效地在青少年中开展“三史”教育是摆在我们关工委系统干部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加深研究。 

一、充分认识青少年学习“三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积极发挥其育人功能。

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少年的党史教育问题。邓小平1963年3月为《广西革命回忆录》题词中说“用革命的事迹来教育我们的子孙万代,像我们前辈那样,像我们的先烈那样,永远当一个革命者,永远当一个为人民大众的集体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者,永远当一个共产主义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在重视党员干部红色教育的基础上,应更重视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强化“红色基因”,从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做起,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加深对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的认识和了解,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党爱国的“接班人”。要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要进行家乡历史、红色文化的挖掘,充分发挥家乡历史贴近生活、贴近身边实际的自身优势,运用好家乡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二、认真把握当前我县青少年“三史”教育的现状及存

在问题,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我县共有关工委组织 167个,学校 246 所,青少年学生8万余人 。近期我们深入乡镇调研时发现,一些青少年对党史国情乡情缺乏基本了解,对党的历史和革命先辈极其陌生,更对红色文化缺少感情。我们深入农村中小学校,对一些中、小学生进行随机采访时,10%以上的孩子回答不上来“中共一大何时召开?在哪里召开?”、“中华苏维埃何时何地成立?”,也不了解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等革命先烈,有的孩子说“这些名子从来没听说过”,真是令人焦心。青少年是党和未来,谁占领了年轻一代的思想阵地,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但放眼当下,不仅红色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就连一些效果好的传统教育方式也被丢弃了。以前每到清明节,中小学校都要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生动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从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红色基因”。如今很多学校出于安全、课业学习考虑,减少了类似祭扫烈士陵园这样的体验式教育活动,更多采用课堂教学,使红色教育变成了典型的“形式主义”,不仅课程少,而且效果差。加之现如今外来文化借助影视作品、音像书籍和网络,吸引广大青少年的眼球和大脑,导致青少年对日本动漫、游戏和美国大片中的蜘蛛侠、钢铁侠头头是道、如数家珍,却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革命先烈不甚了了、知之甚少,不得不让人痛心。

从调查来看,当前我县青少年“三史”教育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教育手段滞后。目前,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仍然普遍使用过去的说教式、强制式和灌输式等趋于过时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形式单调、内容空泛,一如既往地庄严有余、活泼不足,很容易让青少年产生庄严神圣、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感觉,很难以引发心灵共鸣。二是教育思路老旧。当今的青少年都是在幸福、温暖和甜蜜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排斥居高临下的说教,厌烦强加与灌输,抵触照本宣科,而现在使用的教材对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文字解读又过于浅显,难以给人党史切身感受,加上授课者自身对党史国史乡史学得不深不透和课堂上的唐僧念经,很难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三是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党史部门往往单兵作战,与宣传、教育等部门机构缺乏联动,加上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素质教育转轨不彻底,青少年始终是党史国史乡史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学了,大多也为了考试而学几个知识点,脑海里对党史国史乡史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三、不断创新“三史”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一)立足县情,挖掘红色基因,使家乡史教育融入青少年社会生活“有本有源”。

会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央苏区的南大门,中共粤赣省委、粤赣省苏维埃政府、粤赣军区设驻会昌,是中央苏区的巩固后方和战略前线,是中央苏区沦陷的县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从事革命实践,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开国元帅曾在此浴血奋战,“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夺取的一次大胜仗——会昌战斗在此打响,涌现了盘山32位红军将士集体壮烈跳崖等光辉史迹。1932年6月至1933年3月,邓小平担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南线军民开创了边区工作新局面。1934年7月23日,亲临粤赣省调查研究的毛泽东,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写下了激情澎湃的千古名篇《清平乐•会昌》,盛赞“风景这边独好”。会昌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当年24万人口中有7.72万人支前作战,3.86万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7704名,无名烈士3万余名。这些宝贵的红色历史资源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乡史教材,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头。

(二)感悟历史,把握育人规律,使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社会生活“有血有肉”。

1.面向少年儿童,抓红色启蒙教育。一是身临其境地“讲”。重点是组织少先队员,依托文武坝毛泽东旧居、筠门岭邓小平故居、粤赣省委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红领巾小小讲解员”活动。每逢重大节庆日组织少先队员义务讲解。小小讲解员们通过对红色故事的认真学习与深情讲述,感染了他人,启蒙了自己。二是真情实感地“绘”。通过举办全县少年儿童红色书画作品创作大赛,以“描绘革命先烈在心目中的形象”为主题,组织广大少年儿童把自己理解的红色故事、英雄形象,倾注在笔端,描绘在画上。通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作品,进一步加深少年儿童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启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三是持之以恒地“行”。深入开展全县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雷锋活动,按照志愿服务进社区的相关要求,每月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各学校开展“植一棵树、栽一株花、做一件好事”绿色校园红色主题活动,用实际行动在倡导文明和谐新风中坚守红色信仰。

2.面向团员青年,抓红色体验教育。一是脚踏实地“走”。组织全县团员青年以“重温革命情”等为主题,到革命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场所,开展仪式教育、现场教学、素质拓展、情景再现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将红色历史、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教于乐、寓教于行。二是用心用情“访”。把对红色故事、英雄历史人物的挖掘,作为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源头的重要方式,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开展了“寻访革命先辈事迹”、“寻访共青团足迹”等主题活动,不断激发团员青年对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思考。三是用脑彻底“悟”。结合全县“岚山读书”活动,开展每月“读一本红色经典著作、写一篇心得体会、开展一次核心价值观交流”活动,激活会昌文化基因,形成崇文尚学风气,使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真学深悟,对红色信仰坚定不移。

(三)紧贴青情,注重时尚元素,使历史教育融入青少年社会生活“有声有色” 。

青少年思想开放程度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特别是新媒体的运用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搭建历史文化“微平台”,实现历史文化“大传播”。以全县各种官方网站、手机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微视为节点,构建新媒体“微平台”工作矩阵。依托“微平台”,大力宣传党史国史家乡史,从而实现历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2.开发历史文化“微产品”,阐述历史文化“大道理”。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传播力强、影响面广,是青少年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寓教于乐,寓教于“微”,以“向上•向善”为主题,常态化开展青年原创歌曲及拍客作品征集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历史文化产品创作等一大批反映青春正能量的青少年文化产品。通过推出青少年历史文化“微产品”,用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道理”。

3.组织历史文化“微活动”,传递核心价值“大能量”。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开展微话题讨论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强化爱国意识,有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凝聚起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大青春正能量。如:开展“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发展升级 青春出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等微话题讨论活动,传递核心价值正能量。

 (会昌县关工委  刘森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