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育儿天地

“中国好声音”给教育的启示

由浙江卫视打造的“中国好声音”已然奏响中国励志娱乐的强音。我是一名教师,在收看、聆听之余,不免由此联想到当下的教育状态。我们的教育可否从中反思、启发?“中国好声音”的适时绽放能给教育吹来一股春风吗?

我想可以,如果用心倾听、静心思考、耐心实践的话。至少我认为“中国好声音”能给教育带来以下启示:

盲评:保持一份公正之心

既然是“中国好声音”,那就旨在歌声。盲评可以大限度地实现对诸多选手的公正。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们在评价选手时,完全背对着演唱者,唯有倾听他们的歌声,除此包括选手的姓名、长相、服饰、台风等一概不知。听觉以外的感官全然成为一种摆设,尽量从客观到主观上都达到公正。

身为教师的我们,在对待与评价学生时,是否存在以貌取人的现象?是否仅凭当下的成绩或分数断定学生的一切?是否会“因财施教”、“为权所动”?如果这些成为问题,那么我们的教育无疑有失公正,对学生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无论是被偏爱偏心的,还是被歧视忽视的,都将被引入非健康、非合理的成长轨道。

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学生,相对来说乃纯真的、纯粹的,学校和老师扮演什么角色至关重要。学校不是舞台,想淘汰谁就淘汰谁,而是平台,提供给每个人展示和成长的机会,不论谁美好谁不好,谁暗淡谁精彩,皆有权力享受掌声的鼓励和微笑的祝福。当然教师也不是评委,想PASS谁就PASS谁,只要学生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我们都要借给耳朵用心倾听,还要面带真诚的笑容。对于学生,教师也需要“盲评”心态。

激情:教育不该冷冷清清

对于“中国好声音”的导师们来说,选手初赋予的是歌声,由于背对,只能倾听;但对于现场的粉丝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好声音”不限于听,还在于看,乃视听盛宴,因为:演唱者的肢体语言和面部神情,以及那台风和气场,无一不点燃大家的激情。

充满活力的生命往往与激情是分不开的。即便导师们背对着选手,通过单纯的歌声,依然能够用耳朵和心灵捕捉选手的情绪信息,时而为之陶醉和激动。连曾经不苟言笑的刘欢也能欢声笑语、哽咽流泪;天后那英也会孩子气“捣乱掐架”;哈林场坤更是拍椅不断、激情不已。反正一场节目下来,导师和选手皆能投入其中,激情四溢,这是音乐赋予的魅力,也是生命的本真状态。

作为现今的教师,难道还要像以往那样“默默无闻”地教书、照本宣科地讲授、故作严肃地训导吗?我想,也该适时“嬉笑怒骂”、激情洋溢啦!否则真要跌入枯燥乏味的教育生涯里哀怨叹惜,工作倦怠感日益增长,何来职业幸福感?

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有了工作激情,学生才有学习兴趣的可能;教师如若活泼开朗,学生想胆小自卑都难。当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了思维的自由、生命的活力,教育岂不光彩照人?课堂上充满了人性色彩,所谓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岂不水到渠成?

团队:个人价值在实现集体目标中更有意义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叫得异常响亮,更在众多领域的实践中得以证明,团队精神是大势所趋的。“中国好声音”的品牌打造,无疑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暂且不论它强大的幕后团队,单说观众们眼前看到的。四位导师,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刘欢的稳重,那英的真诚,哈林的激情,杨坤的幽默,而他们这些在场特征又能互相转化,并不沦为谁的定式,否则还有什么看头,早被“审美疲劳”了!他们组成一个强有力且有趣的评委团队,推进节目的精彩,增加选手的信心,延续观众的热情。

在教育领域,当然离不开团队精神。就拿一个班的建设来说,它须有一名班主任和几名科任教师,将打造成拥有共同诉求的教师队伍;它有几十号学生,必然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凝聚成一个班集体,享受学习氛围,感受师生情谊,创设班级文化,以便达到共同进步与成长。教师实施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即构建良好的班集体,这就是团队精神的培养,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等文化环境里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

 

(余干县第六小学江锦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