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五老风采

呕心沥血真诚服务 无私奉献为下一代

——记新余市关工委农业老专家咨询服务团徐振邦同志

徐振邦,男,汉族,1937年9月9日出生,江西省高安市人,现年74年,民盟委员,国家农技推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新余市首届突出贡献人才。曾任新余市农业局粮油技术推广站站长,市政协委员,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中国农学会高级会员、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退休后应聘担任市关工委“农业老专家科技咨询服务团”副团长。他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32项,发表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39篇,编写专著3部,撰写科普文章26篇。其中获国家科委和林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项;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获一、二、三等奖4项;获省、市(厅)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20项,省农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6项,其他成果奖2项。

徐振邦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五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在第一线,面向农村,服务农民,从事基层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村科普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也得到了农民群众的信赖,先后荣获中央、省、市党政部门、机关、团体有关单位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36次。其中:2003年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授予《全省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2005年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工作 先进个人》、2006年中央宣传部等国家14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2008年新余市委、市政府授予《新余市首届突出贡献人才》等荣誉。并连续多年被市关工委、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评为《“五老”开展关心下一代“十个一”活动先进个人》。下面着重介绍他退休后的业绩:

一、围绕农村经济发展,贴近实际献良策

徐振邦同志他熟悉农业,贴近农村,了解农民。为此,他围绕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农业“3321”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先后撰写了建言献策报告13篇。大多数建议被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采纳后作了批示,有关部门己组织实施,产生了较明显的效果。为配合新余市十万亩优质苎麻生产,2007年他为省、市青年“农函大”实用技术培训教材丛书,编撰4万字的《苎麻丰产栽培技术》专著,分宜县领导采纳后,批示农业开发办苎麻办公室认真实施,在市、县关工委的组织下,他亲自在洞村乡建立了600余亩示范基地;为配合十万亩新余蜜桔产业发展,2008年撰写了《对我市十万亩新余蜜桔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一文,市委原副书记吴治云领导作了重要批示,请农工部和果业局采纳并实施;为配合十万亩有机油茶开发,2006年撰写了《加速发展我市有机油茶的建议》一文,市政府毛木根副市长很重视,批示林业局作出规划,组织分宜县和渝水区实施;为配合我市万亩葡萄产业发展,2009年撰写了《关于新余市发展万亩葡萄产业的思考》一文,吴治云副书记批示,以湖陂村和大路边村为中心形成产业带,带动有关乡镇发展,并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新建种苗基地;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他建议开发药、食两用保健食品——葛根,2006年撰写了《我市葛根产业系列产品开发可行性报告》,引起了市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吴治云副书记亲自到葛苗基地和企业调研,并给予了支持;2010年为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活动,撰写了《发展新余现代休闲观光果园的思考与创新》一文,引起市委分管领导的重视,市委常委、农工部张荣生部长批示:感谢徐老的关心支持,请市委办公室在“领导参考”中刊发,供市、县、区四套班子领导参考。

二、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当好良种先行者

为帮助农民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 效益。他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引进优质稻、超级稻、西瓜、苎麻、葛根、优质葡萄、枇杷、甜柿、杨梅等新品种。先在自己的科技园做试验,成功后辐射推广。累计为农民增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6亿元以上,深受农民和企业的欢迎。

三、围绕科技助民致富,身先士卒搞示范

从2000年至今的10年时间,他长期坚持蹲在基层、住在农村、吃在农户,每年下乡时间120天以上,为农民提供无偿服务。他先后领办和帮办了七个科技示范基地,在当地党政领导重视支持下,各示范点均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作用。

(一)2001—2010年分宜县凤阳乡大路边村市级《科普致富示范基地》。为积极配合市委办、市委组织部、市科协的创建工作,2002年他自筹资金10万余元,在大路边村租用该村土地雇用当地民工,创办了“新、特、优果品科技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青年农民富。在他精心指导和科技园带动下,大路边村葡萄产业不断壮大发展。一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开始由56户栽种106亩;至2007年扩大至161户种植313亩;2008年以后发展到现在531亩,种植农户230户,占全村农业户的80%以上;并帮他们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母本园和精品苗木基地,创造了自己的品牌,打开了省内外的销售渠道。该村现已成为新余市第二大葡萄园,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一村一品”示范村。二是新品种不断引进推广。目前,拥有国内优良品种比昂扣、黄玉、金手指、醉金香、紫地球、夏黑等7个,主推品种6个,接班品种7个。二是种植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前每亩葡萄纯收入4300元左右,2007年达6700余元,重点示范户青年农民袁春和、袁团根、袁苟生、傅盛林、袁三牙等亩纯收入达8800元,2009年葡萄亩纯收入达10000余元。葡萄专项收入占该村农民收入的80%以上,累计葡萄专项收入为该村农民增收达1000余万元。并带动了凤阳乡、分宜县及周边宜春、万载、上县、安福葡萄业发展。

(二)2002—2010年凤阳乡沔村《优质高效葡萄科技示范基地》。沔村基地是受他的科技园样板带动和大路边村科技辐射的影响,在他细心指导下,2002年由6户示范户试种14亩开始,至2007年已发展到176亩,种植户88户,葡萄专项收入超106万元。并在全市率先引进夏黑、醉金香、甬优1号、金手指、维多利 亚等新品种6个。2008年后种植面积280余亩,种植农户162户,占全村农业户的70%以上。葡萄专项收入210余万元,户平收入1万元以上,人平收入6200元,占人平总收入的80%以上。其中老示范户,户平收入25258.10元,人平收入7316.6元。重点示范户李传秀、李火根、创造了单产3000公斤,户平专项收入3万余元的高产高效纪录,葡萄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产业。

(三)2005年—2010年良山镇夏莲村省级《科普致富示范基地》。为配合省、市委组织部、省、市科协的创建工作,市农业老专家科技服务团派出了以彭火生、徐振邦正、副团长为主的8位农业老专家,长期驻村包点,全方位提供服务。指导该村调整农业结构,开展科技培训,引进良种(苗)和新技术、上项目争资金,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班子建设,使夏莲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8年10月12日,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的领导和专家赴夏莲村进行检查验收,一致认为成绩突出,排在全省前列,完全合格达标。

1、村民科技素质和文明素质普遍提高。通过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和党员群众的素质教育,激发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讲文明、树新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了科技示范户148户,占农业户的42.3%,其中:柑桔80户、葡萄15户、养猪18户、养鱼35户。

2、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优。在科技团老专家的指导下,先后引进推广了种植、养殖和生物菌肥、生物饲料等新技术5项,试验示范超级稻、有机野生稻、优质稻成功。葡萄、蔬菜、麻绿笋、鹅等新品种13个。新增葡萄40.4亩,西瓜300亩,花生100亩,蔬菜100亩,麻绿笋50亩,养鹅500羽,养鱼水面200亩。新栽杉木林7500余亩,新增果树苗木基地50亩。

3、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创建过程中,该村的习家、何家、陂背三个村民小组纳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努力奋战,基本上实现了“三化”(绿化、亮化、硬化)和“六通”(通电、通自来水、通沼气、通水泥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的农户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乡下人也能享受城市人生活。

4、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喜人。四年来,该村新建沼气池210个,全村现有245个,75%以上农户使用了沼气;新修水泥路10公里,实现了15个村小组组组通;兴修水库一座,扩大灌溉面积500余亩;实现了“三室一廊”(党员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技培训室和科普画廊);全村手机普及化,成为“手机村”;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

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四年跨了四大步。创建前的2004年为3600元;2005年为5230元,比上年增1630元,长幅达45.3%;2006年为5969元,比上年增739元,增长14.1%;2007年为6769元,比上年增加800元,增长13.4%,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12元多1259元,高出25.1%;2008年比2004年创建前的3600元,净增3603元,实现了农民收入翻一番的创建目标。

6、村级班子建设进一步强化。四年来,村级班子基本稳定,班子成员更加团结,齐心协力带领农民致富,5个村委干部不仅自己致富,而且都是“三培两带”科技致富带头人。该村连续四年被良山镇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全面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三培两带”先进单位等荣誉。

(四)2006-2010年仰天岗湖陂村葡萄协会《葡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了提升湖陂葡萄的品质和效益,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市关工委委派徐振邦同志为该协会技术顾问,共同开展葡萄科研和技术开发攻关。湖陂葡萄产业是协会会长、市关工委农业老专家服务团成员王立平同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徐振邦同志的协助和指导下,葡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有葡萄面积1200亩,总产360万斤,产值720万元,全村人平收入5500元;2008年葡萄种植面积1800亩,产量达540万斤,销售收入逾1080万元,人平专项收入6800元;2009年种植面积发展到2600亩,全村90%以上农户从事葡萄生产,当年总产达780万斤,产值1560万元,全村人平专项收入8200余元。2010年种植面积达2800亩,由于受“倒春寒”天气和洪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减产减收。为了组建水西第二葡萄园,建设规模1000亩,按高标准建园,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他与王立平等人赴浙江、山东、广西等地考察,引进国内外目前最优良品种。2007年-2008年在水西等地建立了精品苗木基地25亩,配制“母本园”80亩。除自种外,还为周边乡、镇农户提供了优质苗木。湖陂葡萄基地是目前我省最大的基地之一。是省、市“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农业部授予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

(五)2007-2010年分宜县洞村乡《优质苎麻丰产示范基地》。市关工委为配合十万亩苎麻产业发展,决定在该乡石溪、谷山两个村委建立600余亩优质苎麻丰产基地,组织以徐振邦同志为主的专家联合攻关。采取“专家+协会+农户+基地模式运作,通过引进新品种中苎1号,提高品质;强化培训,提升技术,主攻单产,增加收入;推广剥麻机,减轻劳力,提高工效;组建协会,统一销售,解决麻农后顾之忧。为搞好基地建设,调动麻农积极性,市关工委给予了大力支持,赠送了价值2000余元剥麻机两部给村委会和4000余元的生物菌肥给麻农试验示范,并将他编著的苎麻专集200册约1600元免费送给农户学习。

(六)2008-2010年帮扶返乡农民工创业办果园场。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市也有一批农民工务工无方,纷纷返乡,给当地政府造成就业压力,形成包袱。因此,千方百计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和创业,变包袱为社会财富,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心,也是贯彻胡总书记对江西提出的“三保一弘扬的总体要求。

市关工委领导非常重视,想返乡农民工所想,急所急,需所需,多次深入到分宜县杨桥镇弯里村进行调研,倾听农民工的心声,帮助解决他们创业的困难,协助返乡农民工创造再就业环境,积极找有关部门落实贷款和有关扶持政策。派出了以徐振邦为主的农业老专家科技服务团,跟踪指导,帮扶他们返乡创业办果园场。

徐振邦同志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条件的支持、帮助青年返乡农民工和离岗职工晏明华、陈文、晏坐福、晏税成等人选项目、搞规划、落实采购苗木,联系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农药,全方位开展无偿服务。春节前他住在湾里村帮助他们搞规划、平整土地直到农历12月21日回家过年,大年初六又赶去果园场实地指导施肥栽种。在他与服务团成员的全心全意指导下,300亩精品葡萄2010年开始挂果,新增收入30余万元。60亩优质杨梅,目前长势良好,有望明年结出硕果。他向市关工委领导表示,一定要把湾里果园场,办成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典范,带动全村乃至全镇返乡农民工创业致富。

(七)2008-2010年孔目江生态经济区 现代农业科技园酿酒葡萄示范基地。2008年市政府与中国农大等单位合作,引进技术和资金,栽种酿酒葡萄新品种100余亩,建设了一座欧式葡萄酒庄,集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计划总投资3亿元,建成江南最大的葡萄酒企业,争取3-5年成为上市公司。开发酿酒葡萄是我省的空白,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此,邀请关工委农业老专家徐老等同志给予技术指导。在他们的细心指导下,其中2008年新栽的200亩今年开始挂果,亩产达500公斤以上,并开始酿造第一批红葡萄酒,经检测质量合格达标。酿酒葡萄的生产和酿造成功填补了江西的空白。

四、围绕提高农民素质,传道授业不遗余力

徐振邦同志有较丰富的农村、农技工作经验,为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社会,返还农民,他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一是利用新闻媒体,撰写科普文章,宣传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技术;二是利用“农函大”教育阵地,编写讲稿,录成音像播放;三是长期参加科技“三下乡”活动,送科技资料、信息、种子、农资入户;四是长期免费为示范基地集中培训;五是有求必应上门服务,实地指导,手把手传授;六是电话咨询,开通热线电话,随时随地解决农民朋友生产中碰到的难题。退休后他共举办各种培训班96期,受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电话咨询900余人次,答疑解惑600余个;印发科技资料二万余份,2007年为省、市“农函大”编写实用技术培训教材丛书《苎麻丰产栽培技术》4万余字,印刷8000余册,无偿送给青年农民学习应用。2010年应省科协约稿,计划编著《江西省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指南》一书,约12万余字,目前正在组稿,预计2011年3月份出版。

五、围绕青少年健康成长,言传身教做榜样

为发挥“五老”献了黑发献白发,为了江山为子孙,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他应聘担任了市关工委“农业老专家科技咨询服务团”,副团长。经常深入农村,有时还进社区和学校,对返乡农民工、企业下岗职工、退岗创业职工及农村青少年学生和回乡知青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宣讲“八荣八耻”。言传身教做榜样,视他们为亲人和晚辈。引导青少年知荣辱,促奋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学习和掌握1—2门科技致富技术。

徐振邦同志的以上事迹,不仅受到了 群众认可,当地干群交口称赞:“徐老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晒得与农民一样黑,干得比我们还累。真是一位可敬、可亲、可信的农业老专家”。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省、市关工委主要领导、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分宜县领导及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省、市、县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也曾作过多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