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关工委、省文明办印发《关于举办“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喜迎二十大”——“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教主题征文比赛的通知》后,各级关工委、文明办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活动中,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结合个人被“五老”结对帮扶帮教的亲身经历,记录在帮扶帮教过程中自身的成长进步、优良家风的确立传承和家庭的喜人变化,阐述聆听“五老”讲中国故事、讲中国共产党故事、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优秀家风故事的深刻感悟,抒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希望各地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喜迎二十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教活动,用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现将获奖作品中的一等奖征文作品陆续刊登如下:
巍峨青山,苍松如炬
(高中组)
作者:马诗涵
指导老师:胡灵凤
结对“五老”:李拥军
古街旁的小巷饱经沧桑,反着光的青砖依稀可见当年的战火纷飞。那是一段热血难凉的峥嵘岁月。
站在那座巨大的纪念馆前,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孩子,走吧。”身后的李拥兵老师催促着。
我重新迈开了步子。一步,两步……
一
李老师是一名老党员,他曾经拿出自己的工资去资助贫困学生,也曾经给十多个误入歧途的同学做思想工作。这样看来,我可能是他见过的最软硬不吃的家伙,因为不知道被他做过多少回思想工作,依然我行我素。逃课,去网吧,打架……我干尽了这个年纪迷茫堕落小青年会干的事。
一次放学回家,天很黑,风很大,老师坚持要送我回去。风吹得人心里凉凉的,站在路灯下,我不耐烦地问:“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他的脸上浮现出失望、生气、沮丧的表情,但我却突然从那双浑浊的双眼中看到了迸发的光芒——那是我见过最坚定的目光。
“我是党员。”
二
在第三次被他从网吧里抓出来后,老师不由分说,拉着我坐上了去井冈山的班车。一路的沉默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老人眼中是浓得化不开的失望,我大气不敢出,只得扭头看向窗外。
远处是巍峨的青山,连绵不断。就像战士的脊梁,笔直,好像永远也压不弯似的。这里曾经埋葬了无数战士的枯骨,曾经血流成河,却又重新开出鲜花,淌过河流,成为今天欣欣向荣的样子。
三
老师带着我进入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
场馆里陈列了井冈山革命时期烈士先驱的事迹,分别用浮雕、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来记录他们的生平。在展馆的一角,陈列着一封家书。那是革命烈士陈毅安写给妻子的家书。信已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不清,但依然可以分辨出上面发自肺腑的真心话:我怕听见流水澎湃的怒潮声,也怕看见船头晶晶似的明月……我们是有阶级觉悟性的青年,担负了世界革命的重大使命,我们难道没有一点牺牲的精神吗?……前进,我们的目的地终会到达啊!
老师站在我身边,缓缓开口,为我讲述那段两位热恋中的青年相慰相勉,共同走过的理想和青春。
“他1924年入党,参加了秋收起义,随部队到井冈山。对于妻子,他始终是愧疚的,但民族大义使他不得不把私情抛却……”
“他是怎么牺牲的?”
“长沙战役,为了掩护红军撤退,被子弹打中。牺牲时,他只有25岁。”
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看见数不清的烈士肖像照片和简单的生平介绍,他们大部分都是在20多岁就牺牲的烈士,永远凝固在一张张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中,有些人,甚至没有一张照片。他们明知道面前是一条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路,却始终追随着中国共产党一路前行,坚信这条路的尽头是可爱的中国。他们每个人都为心中的信仰献出生命,而后流芳百世。
这是革命烈士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更是中国的故事。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英雄,而每个时代都有人前赴后继。
我忽然间明白了老师带我来这里的用意。他想让我看到处于那个年代的我们这个年纪的同龄人,怀着赤红的信仰,英勇且无畏。他是想告诉我,我们走在这条路上,也应坚定果决,让未来的青年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同样怀着坚定的信仰。
四
从纪念馆回来后,我彻底改掉了以前的恶习,不再逃课去网吧,老老实实学习,每次见到老师都规规矩矩地向他问好。我为我先前的无礼向他道歉,他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转身就走了。
我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又回想起那天走出纪念馆时,他站在阳光下,脊背挺拔,像一棵独立山巅的苍松。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却永远磨不灭他那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心。他放不下穷得读不起书的孩子,也放不下那些身陷泥潭迷茫堕落的年轻人。
像他一样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他们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余热,就像萤火的光芒,虽然微弱,却引导了无数青年向上向善。他们于寒风中伫立,于黑夜中守望,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
尾声
党在革命年代,能带领人民冲锋陷阵,保卫国土;也能在和平年代,脱贫攻坚,扶贫扶志,不让一个人掉队。我们的党是真心实意在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感谢党,是党在我迷茫堕落时唤醒了我,让我明白,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而今,斗转星移,沧海巨变,迈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是朝气蓬勃的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又活力四射的中国。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江月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我有幸与新世纪同生,更有幸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往。未来的中国青年,会陪伴着党和国家一路成长,在宏大使命中绽放,助国兴盛。
苔
(高中组)
作者:汤佳瑶
指导老师:张婷
结对“五老”:李雏
“白日不到处,青春怡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当读至这两句诗,她那双似深水般沉静而睿智的双眸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像充满了盎然生机的青苔一样,一份赤诚而又纯粹的热爱与坚定如一的信念悄然在心底滋生,倏尔疯长蔓延,充盈少年的心房。
初次见她,是在一个晴朗的春日。
青鸟衔来天边云朵,将满目的嫩绿倾倒入校园。朦胧的晨光却总能从枝芽间隙穿过,衣万物以华裳。在清甜的花香中,她微微笑着,牵起了懵懂的我。掌心传来的温暖,驱尽了早春残留的几丝寒意。她大约五十来岁,平凡的面容上有些许岁月的痕迹,眼却出奇的沉静,那是历经沧桑后的平淡从容。
细细想来,在遇到她之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其实是迷茫的。生于和平繁盛的年代,没有遇上烽火狼烟,亦没有直面旱灾饥饿,正如古人所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并没有什么热烈的理想,似乎像青苔一样渺小,得过且过。她却与我截然不同,她虽年岁渐长,精力不似少年们旺盛,但仍会努力将每一件事做到最好,认真准备每一节课。她虽然平凡,在千千万万人中并不缺少,却如苔花一样,绽放出自己的美丽。这同我所理解的人生价值大相径庭。我一直以为,有价值的人生一定要像牡丹一样“花开时节动京城”,做出惊天动地的贡献。
某日午后,她唤我至办公室,与我谈心。
“你的理想是什么?”她望着我的眼睛。那目光太过于澄澈,以至我为自己的庸碌而感到羞愧。我支支吾吾,不动声色地避开了她的眼。她似乎早已预料到了,清了清嗓子,轻声问道:“你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
我着实没有预料到她会突然问这个问题,怔了几秒,才答道:“也许是牡丹吧,国色天香,谁人不爱?”她无声微笑,笑意延至眼底,“的确,‘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它需要精心呵护才能开花。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充满了生命力的植物。”话罢,她略带希冀地看着我,轻声吟诵:“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心下一动,接道。她沉静的眸光闪出几分欣慰,道:“苔虽渺小,却有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河畔青岩,垣墙树皮,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它就可以肆意生长。那斑斑青绿,也别有一番意趣,不是吗?”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正似这青苔,不引人注目,但依然能为世界增添一抹清新的绿。我们所处的这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不正是由一代又一代像青苔一样的普通人竭尽全力,共同建设的吗?”
我静静地听着。窗外蝉鸣似乎沉寂了,世界陷入一片静默,仿佛一切生灵都在侧耳聆听。“我曾经也和你一样,迷茫彷徨,直至那年,我自愿去西南山区支教。那是我一生中做过最勇敢、最成功的一次抉择。那里没有声色犬马,没有世俗喧嚣,有的只是一群质朴纯真、像青苔一样野蛮生长的孩子。他们的学校是一栋废弃的老房子,青苔斑驳。他们大多家境不好,父母外出打工,跟着祖父祖母生活。但是,他们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与向往,怀着远大抱负,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要做医生……那时我和另一位老师承担起了那所学校的所有课业,每当孩子们用好学的眼睛看着我时,我便从心底生出一种自豪感,像绽放的苔花。从此以后,袁枚的《苔》便成为了我最爱的一首诗,苔也成为了我最喜欢的植物。”
“后来,那些孩子正如我期待的一样,走出了大山,像青苔一样,为建设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也明白了,并非要像牡丹一样惊天动地才是有意义,其实渺小却仍有奋力拼搏的苔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她说了很多,将我心间的迷雾拨开,注入清澈的爱。每当我忆起那个午后,满身风雪亦会融成暖意,味有回甘。是啊,大多数人都是那小小的苔,平凡地为了自己不凡的理想而奋斗。自建党以来,无数的爱国人士毅然入党,为民族之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数以万计的解放军战士在战火枪弹中英勇前行,染红了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朝乾夕惕,与时俱行,助力中华民族科技强国之梦……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也不清楚他们的样子,可他们奋力去热爱、去保护、去建设的这个国家——中国,正向着“中国梦”大步迈进。谁言青苔不足贵,花开时节兴中华!
如今,我生处盛世,自当如那苍苔,奋力拼搏,用一腔热血与深爱,为党、为国,绽放出生命最好的样子,为中国梦不懈奋斗!
执笔从戎报国门
(高中组)
作者:邱维佳
指导老师:黄河
结对“五老”:汪传新
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身着新军装,胸前系着大红花,在亲人的欢笑声中健步踏上迎接新兵的列车。第二天中饭时分,我把梦说给母亲听。母亲微笑着说:“想你哥哥了吧?”哥哥去年参军入伍,当时,身着新军装,胸前系着大红花,我们一家人送他离开故土。如今,我上高中了,学习很紧张,也没时间与哥哥联系,但他临别时的飒爽英姿一直印在脑海里。
“快吃饭!”母亲催促说,“饭后去菜园里摘些豌豆剥好,给你老兵爷爷送过去,你也好久没去看望他老人家了。”
老兵爷爷是我们村子里的传奇人物,17岁参军。一年后,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受过伤,获得了好几枚军功章。退伍后,为了照顾身体欠佳的父母,放弃大城市里的工作,回到故乡做了一名地道的农民。
父亲常说,老兵爷爷身体非常好,人到中年依然英姿焕发。冬天一身旧军装,夏天一个赤膊,手臂上一道长长的疤痕格外刺眼。皮肤暴露在烈日下,晒得黝黑油亮。雨滴落在身上“哧溜”滑走了,村里人都笑他属鸭子的。人家盖房子烧砖窑,他过去帮忙,赤膊扛着带荆棘的柴火,妻子劝他穿件衣服,他瞪大眼睛说:“这算什么啊,不就一捆柴么,还比刺刀尖呀!”
也许是当过兵的缘故,老兵爷爷不光力气特别大,而且身手出奇敏捷。人家杀头猪需要好几个人,他只要一个人便可以解决。父亲说他小时候亲眼见过老兵爷爷杀猪,猪被赶出栏,嘟噜嘟噜在外面走着,老兵爷爷瞅准机会,一个箭步冲上去,右手麻溜地揽起猪,用力按在准备好的木凳上,左手挥刀,寒光闪烁,猪还来不及惨叫就闷声倒地。因为有此绝活,每逢过年杀猪,请他帮忙的就多了,老兵爷爷也乐意。活干好后,人家总是要割两斤猪肉感谢他,他还是那样,瞪大眼睛嘟囔:“这算什么啊,我差这点!”
那个没有电视没有娱乐的年代,老兵爷爷就是全村人娱乐的主角。经过一天的劳累,傍晚时分,大伙儿都喜欢往老兵爷爷家里钻,缠他讲打美国鬼子的故事。来的人太多,家里根本站不下,老兵爷爷大手一挥:“走,到晒场的大树下去!”于是,晒场的大树下人头攒动。为能让所有人听得清楚,有一个木匠硬是把家里一把旧椅子翻出来,捣鼓着换成四条一米二高的腿,扛到晒场大树下,想让老兵爷爷坐在椅子上讲。老兵爷爷眼一瞪:“这算什么啊,我嗓门亮着呢!”他呷口茶,给大伙儿讲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事,说:“美国鬼子牛高马大,近身肉搏时,千万莫给他捞着……我身高不如人家,但我比他们灵活,你们猜,我是怎么对付这帮该死的鬼子?”每当讲到兴奋处,老兵爷爷总爱卖个关子吊吊大伙儿的胃口。众人屏住呼吸眼望着他,齐刷刷地摇头。老兵爷爷见状,也故作沉默。片刻,突然推开旁边的人群,做着手势,提高嗓门:“一个美国鬼子端着刺刀哇啦哇啦冲过来,那阵势,挺吓人的。慌乱不得,我瞅准他的腿,挥起刺刀横扫过去,鬼子怪叫一声,噗通倒地。我跳起来顺势挥刀朝他肚皮一个猛刺,那血……”“哎哟,我的娘!”大伙儿似乎想起过年杀猪的场景,闭上眼睛心头却一阵狂乱地跳。顷刻的沉寂后,掌声、口哨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父亲给我讲起这段时,眼睛里还流露出异样的光芒。我想,只有真正的英雄,才配得起这狂风吹过山林般的呼啸。
父亲说,要是寒冬腊月,大伙儿便在村子祠堂里烧一炉火,依然是人头攒动,百听不厌地听老兵爷爷讲艰苦的战斗生活,讲牺牲的战友……这一讲就是几十年。
老兵爷爷喜欢惹小孩玩,小孩子也乐意跟着他,他总爱撸起袖子让小孩子摸他手臂上的伤疤,并顺势抓住小孩子的一只胳膊,一把拧起来,说:“这瘦猴子似的,以后怎么当兵打仗?哈哈!”我父亲被他拧过,我哥哥被他拧过,我也被他拧过。不过,那时,老兵爷爷老了,拧不动我了,我分明记得他眼里流转的失落:“这算什么啊,……”
下午,拎着剥好的豌豆去了老兵爷爷家,见他默默地斜躺在椅子上,九十多岁的他已经认不出我了,他真的老了,再也不能给大伙儿讲故事了。但他的故事已在一代一代年轻人的心里播下种扎了根。
离家返校的那天,母亲笑着对我说:“崽呀,昨晚你说梦话了,说什么‘过关了,过关了。’”我笑笑没有回答。但我已暗暗下定决心,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去当兵。
徐叔随风来,心中花自开
(高中组)
作者:徐月垚
指导老师:徐娇
结对“五老”:徐子勇
何为家风?家风是小时铭记的老人言,是经商致仕的父辈对后人迷途的指津,亦或是经外界雕磨形成的价值观。对此,我有深刻体会。
儿时与外公生活在乡下,家中少男丁,小孩又多,因此得到了一个帮扶的名额,徐叔就是下来帮助我们的人。听外公说,徐叔是自荐来帮助我们的党员。那时吃着徐叔扛来的大米,心中盈满了敬畏。能对一个陌生的家庭如此用心,徐叔真是了不起,也理解了家人聊到党时眼里蕴着光的样子。党员都是像徐叔这样好的人,党还会扶持村里的其他人家,这样的党谁不爱呢?
幼时和徐叔相处的时光,现如今还历历在目。“徐叔,你好辛苦呀,总是给我们送吃的,还陪我玩,又教我写字。”“哈哈,”徐叔听了我的话,面孔柔和下来,“不辛苦,帮助他人,自己也会很开心的,小幺长大后也要这样呀,天天开心。”当时的我懵懂地点点头,心中也种下了助人的种子,“为什么叔第一次来我家时那么凶呀?”“啊,那时叔太紧张了,吓到了吧。”“没有,叔可是个很好的人”······
徐叔每次来我家,更多的时候都在和家人聊村子和家里的情况,和我相处的时间并不多,而且他也有亲人要照顾,但还是会在闲余时和我谈天谈地,有时还会给我带水果糖。现在回想起来,儿时的我因为有了徐叔,有了党,没有过多接触家中的窘境,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但关系和睦、家风淳朴的环境里,真是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长大后,知道总有留守儿童会因家境困难,又缺少父母陪伴教育内心自卑、懦弱,更懂得了优良家风与外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于我来说,徐叔不仅是在困难时主动帮扶我们,影响幼时价值观的引路人,也是我所能近距离接触的党的代言人,早在那时,心中的党已不再只是一个红色党徽,由一句句赞美之词堆砌而起的模糊印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亲民爱民的标杆形象,这也催发了我内心浓烈的对红色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小家与大国同相呼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时,不应忘记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所以我们要主动将家风教育和爱国情感传承下去。邓小平曾教导因文革残疾的儿子邓朴方致力为国家研发科学技术做贡献,“在风浪中沉浮,在困境中磨练,欢乐和痛苦,都应成为心中无价的财富”是父辈传承下来的箴言;朱德“立德树人,勤俭持家”家风的形成得益于总司令的言传身教,计划经济时代,为回报亲属将自己送进学校念书的恩情,将十几个孩子接到北京来上学,亲自开垦田地,解决粮食问题;吴玉章身兼多职,一专多能,谨守“事事莫存虚体面,行行当立好规模”的家规家训,女儿吴春兰也加入共青团,积极投身土地革命,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父亲的祝寿信中写道:“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规,只不过有的已经总结起来,有的蕴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言行中。自从我的家庭和徐叔有了交集,家风便注入了无私助人的精髓,家人之间相携前行,带动身边的人相互帮扶,“益己须助人,无私家常泰”在无形中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化为具象的言行。家风的具体含义因人而异,但总是有交集,有共鸣的,而它意在承载的是大一统的社会风气。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之风即是我们每一个普遍而不平凡的个体所致力构建的美好新社会的点点滴滴之和,是家风精髓的沉淀升华,这意愿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氤氲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山河间,成为国人不灭的精神图腾。让我们始终坚信:我们怎样,祖国便怎样,我们前程似锦,祖国必将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