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五老风采

情暖下一代 余热写春秋

情暖下一代   余热写春秋

——记会昌县小密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廖祖彬

廖祖彬是在赣南老苏区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至今己有四十八年党龄。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贫寒的家境,忠厚的父母,党的教育培养,造就了他正直、善良、刚毅、执着的品格,伴随着他的整个人生之路。

他于1963年高中毕业后报名回乡务农,从基层的农村工作干起,先后在生产大队、乡镇广播站、林业工作站任职,做出了一定贡献,获得过许多荣誉。1995年12月,他退休回到老家小密村大湾,二十年如一日,几乎把所有金钱、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孩子们身上,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有成长的快乐,有收获的喜悦。看到孩子们在他自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他觉得自己的辛勤耕耘没有白费,再苦再累也值!

一、教育基金传真情,励志成才上青云

他参加工作后的大部分时间以林业为伴,深知“十年树木”的艰辛,更懂得“百年树人”的重要。1997年初,他与几位退休人员共同发起成立了小密教育基金会,理事会换了一届又一届,能坚持至今的唯他一人。因为基金会是民间公益组织,用募捐的方式筹集资金,奖励金榜题名的优 秀学子,资助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尽管金钱有限,但真情无价,承载着家乡父老对年轻一代的厚望和期待,为社会营造一个“用知识改变命运,靠勤奋塑造明天”的良好氛围。基金会成立至今,累计筹资近八十万元,成功举办十九届助学奖励大会,累计奖励研究生36人,大学生280人,中专生16人,中小学三好学生251人次,优 秀教师52人次,为家乡教育振兴和人才培养助了一臂之力。

募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没有持久的耐力和决心,不可能坚持到现在。数十万元巨款,绝大部分都是靠他自己炼脚板、磨嘴皮,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十九年来,募捐的对象己达数千人次,不论多少,都是辛苦钱。人家心甘情愿把钱捐出来,看重的是募捐人的人品和威望,期待的是能真正把钱用在人才培养上。为此他建立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一切开支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份钱。做基金会工作是自愿和无偿的,动员别人捐,自己也要带着捐。他刚退休后的前几年,每月由林管站发200元生活费,后转入社保,退休费也不高,靠省吃俭用,为基金会累计捐资14300元,还动员子女捐资5000元。由于得到乡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基金会涌现出一批捐资万元以上的大户、年年捐资的志愿者。还引进全美华人文化教育基金会和广州仁爱•雏菊花公益助学网共捐资19万多元,结对资助八十余名贫困生完成学业。2015年还引进深圳点燃爱一对一助学14人,资助资金9000元。到目前为止,基金会运作正常,还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后劲。

二、倾心关注留守孩,春风化雨润心田

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民打工潮,使留守农村的孩子教育问题成为一大社会难题。父母外出务工,一老一小留在家里。老人文化素质低,想管管不了;小孩娇生惯养,比较任性,有的厌学逃学,甚至沾染不良习气。现实难题令许多父母头痛,不出去挣钱,难于养家糊口,出去挣钱又可能耽搁下一代。为了缓解这一社会难题,他于1998年春办起了家庭免费辅导班,把邻近村组的留守孩邀集在一起进行辅导。初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名学生,看到效果不错,又不花一分钱,孩子愿学,家长愿送,学员不断增多,多时达到四十多名。2005年,辅导班被正式命名为“留守孩成长乐园”。

每个周日,是成长乐园雷打不动的活动日,他要早早地打扫好卫生,烧好开水,准备好学习用品,迎接孩子们的到来。这里有大量书报,有课凳桌,有活动场所和器具,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看报、做作业、练毛笔字、学画画,还可以参加各种健身活动。他还会邀请学校的老师进行专业辅导,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充满温情的学习环境,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吸引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来园学习。孩子们来到这里,就像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使优生更优,差生变好。孩子们入园学习后,发生了三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一是从厌学到勤奋好学的变化,激发起学习积极性。有位叫严地长的小朋友,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从小寄养到西江镇外公家里,生活条件虽好,但不喜欢读书,成绩很差,小学四年级还留过级,外公管不了,怕耽误孩子的前程,只好送回奶奶家里,后又寄住在姑姑家里。姑姑把他送到留守孩成长乐园,经过“知识改变命运”和“励志成长”教育,孩子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完全变了一个人样。不但字写得好,画画得好,学习成绩也扶摇直上。2011年中考,取得694分的高分,录取到高中重点班,后以优异成绩被江西师大录取。

二是从畏难到自信的变化,激发起在逆境中前行的动力。廖洋洋、廖洋青是一对患难兄弟,读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因故去世,心灵的创伤,几乎磨灭了兄弟俩求知的欲望。危难时刻,他把兄弟俩请进了成长乐园,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让他们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重新燃起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之火。兄弟俩在逆境中自强自立,成绩也一直不错。2005年,灾难再次降临,母亲因癌症去世,兄弟俩成了孤儿。此时哥哥已考入赣南师院,弟弟升入初中三年级,双重压力,几乎使这个家庭濒于崩溃。他一方面做好安抚工作,一方面印发倡议书《爱的呼唤》向社会各界求助发起专项募捐活动,筹集善款6000余元,缓解了燃眉之急。随后他又带着《求助报告》到赣南师院反映情况,得到院方的大力关照,使廖洋洋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考录到县国土资源局工作,现已成家立业。弟弟廖洋青也就读于职业中专。

三是从性格内向到开朗活泼的变化,激发起生活的勇气。有个女孩叫赖丽春,母亲在生下她不久,嫌家境贫寒而离家出走,杳无音信,父亲外出打工,自小靠祖父祖母抚养。“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幸福哪里找?”丽春自小失去母爱,性格特别内向,不爱说话,不爱学习。他把她请进成长乐园,把她当作亲孙女看待,免费带她到于都县城参观旅游,到珠兰示范校和背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学习参观,又引进全美华人教育基金长期结对资助她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让这名孤僻的小女孩变得活泼开朗起来,生活有了勇气,学习有了自信,中考时录取到县重点高中并且成绩优异。

四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在乡中心小学六年级有四名“问题少年”,这四名学生迟到、早退、旷课、吵口、打架,还结伙去偷东西。家长管不了,学校也管不了。校长找上门来,要他帮助教育这些问题少年。他到学校和家庭详细了解这四名学生的表现情况,要求家长第1个月要亲自护送孩子到成长乐园学习。孩子来园后,受到其他小朋友的鼓掌欢迎,让他们融入新的集体中。他坚持每周谈心一次,进行励志成才,感恩孝顺和遵纪守法教育,并将在园表现及时与家长、学校沟通。坚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充分肯定他们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这些“问题少年”进园后,很快出现大变样,自卑和逆反心理一扫而光,再也没有厌学、逃学现象发生,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学习成绩节节攀升,书法水平大有提高,参加体育比赛取得好成绩,各方面的表现都得到老师的好评。他们人生命运的改变,也许就是从这一时刻开始。

他坚持办留守孩成长乐园十七年,中间从未间断。学员来了一批又一批,先后有三百多名孩子曾经在这里学习,其中有29名学生考取了大学本科,2名考取了硕士研究生,6名己参加工作,考取其他各类学校的也很多,他们走向社会以后,绝大多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到这里拍摄了微电影《留守乐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知识改变人生路,家庭图书育青松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但文化生活却比较贫乏。尤其是青少年,除了看电视、打牌、玩电子游戏,几乎没有其他文化生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由此他萌生了创办家庭图书室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让大家有更多的精神食粮。

2000年,他自筹资金一万多元,在住房空地上,新建一间图书室,题名“青松阁”,配对联“集纳人间精华,传承世界文明”。图书室建成后,通过社会募捐,单位捐赠和自购三种途径,逐步充实图书存量。十多年来,个人捐书达365人次,捐书单位达25个,价值超过千元的有14个。现在,他的家庭图书室已拥有各类图书1.2万册,借书登记册已写满十六本,累计达三万多人次。由于他的家庭图书室是免费对外开放,为大家提供无偿服务,很受各类读者欢迎,但个人却为此付出了难于计数的时间和金钱。2012年,他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优 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四、关键时刻伸援手,助推学子渡难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不会总是坦途。当一些学生遭遇家庭变故,经济陷入困境,面临失学危险时刻,他总是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帮助别人责无旁贷。帮不帮是责任问题,能帮多少是能力问题。尽管他自己口袋没有多少钱,但他还可以发动社会的力量进行救助。

1996年,一名脚有残疾的学生虽然考了高分,却被某卫校拒绝录取。为此事他花了二十二天时间,五上会昌、六下赣州,求助了十二个单位,找了三十多个人,盖了七个公章,终于让这位身残志不残的学生如愿以偿地跨入卫校的大门。毕业后,他又在其分配和成家方面提供过很多帮助,使难题得以化解。如今,这位学生有房有车,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2002年12月,刚刚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的赖华平同学,父亲触电身亡,家庭顿时陷入困境,面临辍学,他为此印发了捐款倡议书,带着它向有关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求援,一共募得义款7688元。春节后,他冒雪陪送他到南昌,向学校反映他的困难情况,请求校方给予关照,使这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

2011年9月,本村四年级学生赖小强不幸患上白血病,急需筹措四十多万元治病。他求助了许多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共募捐13.9万元。加上广州仁爱•雏菊花公益助学网资助了5万元,医保报销10多万元,亲友自筹10万元,医院减免5万元,使赖小强的骨髓移植手术顺利进行,在绝望中获得重生。

五、言传身教作表率,子女成才父心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好的老师。在对待子女教育培养上,既要有严父心,又要有慈母情,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他的三个儿子,在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薰陶下,从小立志成才,自立自强,事业有成。长子玉华进了林管站工作,从护林员做起,入了党,2014年由乡护林大队长提拔为林业工作站站长,多次被局、乡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 秀党员。二子玉生中师毕业后进修获大学本科文凭,调县一中任教后,由于工作出色,业务过硬,成为学科带头人和中层干部,先后被评选为县、市劳动模范和党代表,2014年9月调会昌三中任副校长;三子玉荣卫校毕业后进修获大学本科文凭,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从事乡镇卫生事业,由副院长提拔为院长。2014年9月14日,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副省长谢茹,省卫计委主任李莉等高层领导在市、县领导陪同下,莅临三子玉荣所在的庄口卫生院考察调研,对该院工作予以高度评价。2015年1月14日,全县基层卫生院管理工作现场会在该院召开。在孙辈中已出了二名大学生,一名孙子已参加工作,任一中政教处副主任,一名孙女在读大四,已报考研究生,录取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就读。还有一名孙子读高二,名列全级前十名。

为了让儿孙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他办了家庭荣誉陈列室,把一家三代人获得的各种荣誉陈列出来,用于励志奋斗,不断进取;把自己一生积累的感悟凝炼成“家教”(人生之路在足下;人生之荣在事业;人生之德在行善;人生之值在奉献;人生之责在后代;人生之贵在坚持)、“家规”(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学无止境、不断进取;孝顺父母、懂得感恩;待人真诚、为人谦和;举止文明、谈吐得体;勤俭节约、强身健体)和“家风”(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厚德好学、敬业奉献、风清气正、知足常乐),言简意赅,作为做人做事的座右铭。根据他本人事绩和体会写成的《花甲之年话人生》、《耕耘》等文字材料,给每个孩子一份,让他们去仔细品味,感悟人生,学会做人。2008年,他的家庭被赣州市妇联、赣南日报报业集团评为“首届十大和谐家庭”;2013年被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新闻出版署、市妇联和赣南日报社评为“首届书香门第”;2014年9月被国家新闻广电总局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退休二十年来,他在关心、培养、帮助下一代成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党和政府也给了他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市“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十大感动赣州人物”、“江西身边好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2014年12月被全国敬老爱老主题活动委员会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如今他虽年逾古稀,但尚有余热,他说他还会继续坚持,为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执着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