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经验交流

利用祠堂文化涵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

一、祠堂文化兴势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上高县的祠堂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一个不到40万人口的县,现有祠堂100多个,而修缮重建的资金均来自民间。新时期的祠堂文化,既摒弃了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的糟粕,又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尤其是融入了当代先进文化的内容。几进几出的宽敞祠堂,建有多个功能不一的村民活动室,包括农耕文化、农村家具、用具、古香古色器具展览教育、农家书屋、假日学校、报刊阅览、村民议事、乒乓球、桌球、象棋、麻将、扑克、书画、留守儿童帮教、健身房、多媒体等活动场所。如今,祠堂不再是传播封建迷信的场所,不再是封建宗族势力的道德武器,而成了群众议事、群众聚会、群众生活和活动的场所,成为涵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型平台。

二、借势涵养价值观

上高县各级关工委借助新时期祠堂文化勃兴之势,引导青少年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其主要做法是“四发挥四引导”:

(一)发挥孝德文化功能,引导青少年宏扬知恩感恩、孝老爱亲的美德。利用各乡村祠堂设立的孝当先、敬老爱亲模范、光荣榜、好人好事、幸福家庭等栏目中表彰的“好孝星”、“好媳妇”、“美德青少年”等资源,组织青少年到祠堂观看学习,并在祠堂设立的假日学校里,五老们经常给青少年讲古今孝老爱亲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祠堂里孝德人物和事迹的宣教引领,推动孝德教育活动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他们在中国梦宣讲报告会中,把孝德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机结合起来,在青少年中开展感党恩、感国恩、感父母恩、感亲友恩、感老师恩、感社会恩的感恩教育和感恩行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会知感恩、滴恩当作涌泉报;培养孝老爱亲、真诚交往、真心关怀、传递爱心、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树立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践行道德规范的品质,着力培养青少年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和对党、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全面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

(二)发挥乡贤文化功能,引导青少年树立爱国爱民、崇学敬业的精神。上高爱国爱乡爱民、崇学敬业有成的乡贤层出不穷,他们的传统美德,为历代乡民传颂,也为历代祠堂、宗谱反映,成为祠堂一道亮丽的乡贤文化风景线;则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爱民、崇学敬业教育的好教材。明末南江卢锦三率万余棚民揭竿起义,转战上高、万载、宜丰等地,后战败被惨遭杀害。1926年北伐军在斜口与北洋军激战,民众自动组织担架队和运输队,为北伐军送子弹、抬伤员,并拿起梭镖、大刀与北伐军共同战斗。1927年泗溪皂陂人朱用光首建中共上高支部,组织农民协会,打土豪、斗劣绅,革命运动轰轰烈烈。1930年,朱德、毛泽东率军途经上高,宣传革命形势和人民翻身作主的革命道理,所到之处,人民热烈欢迎,400多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1941年“上高会战”,上高有占全县人口四分之一的3万多民众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为抗日军队当向导、运军粮、送弹药、救伤员,与抗日军队并肩作战,使这次会战取得了歼灭日本侵略军1.5万余人的震惊中外的“上高大捷”。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上高人献出了许多儿女的宝贵生命。上高民风淳朴,造就了一大批崇学敬业有成的乡贤。自唐至清,先后中进士者48人,中举人者125人。涌现出了明朝的王纲、罗九逊、聂珙、曹汝兰;清朝的晏斯盛、郑秉恬、陈云卿、李祖陶、黄懋材;民国初期的晏旭升等一大批“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举贤揭恶、爱乡爱民、德艺双馨的清官名士。建国后,更是造就了大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人才。广大青少年从这些乡贤身上汲取了见贤思齐、崇德向上的力量。特别是祠堂设立的多种栏目中所反映的农村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里、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各级关工委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深深扎根。

(三)发挥家训文化功能,引导青少年践行崇德向善、甘于奉献的风尚。家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内容丰富,含义精深,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上高各家族的家训,凝聚了上高人民人文精神之灵魂。它包括刻苦勤俭、崇文重教、敬祖思亲、爱国爱乡、倡导厚德载物与人际和谐,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要义。如蒙山镇楼下村潘氏祠堂设立的“楼下村文明行动——树家风、守家规、传家训”栏目里就规定,家风:诚信、友善、崇文、勤俭、感恩;家规:孝敬、守法、明义、敬业、守信;家训:爱国、励志、重德、团结、律己。”各乡村关工委通过让乡村老党员、老教师到学校宣传家训,讲家训的重要意义,讲家训的教育典型、讲家训的历史故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青少年见贤思齐、常做善事;有很多地方还利用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及清明节等祭祀活动,把家训文化融入其中,使家训深入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村民们的心中;寒假、暑假,村关工委组织青少年学生在祠堂假日学校里诵读家风、家训、家规,畅谈学习和践行家风、家训、家规的心得体会,加深对家风、家训、家规的认知。还通过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学习班,宣传对子女们进行家训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努力营造家训教育的良好环境,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有爱国爱民、孝老爱亲的品德,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情操,实事求是、认真做事的作风,立志成才、勇于担当的精神,崇德向善、奋力上进的志向,引导“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正能量,养成热爱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日常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发挥娱乐文化功能,引导青少年激发丰富知识,强健体魄的情趣。各地祠堂设立的农家书屋、假日学校、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室和场地,吸引着青少年利用空余时间,或阅读书籍、报刊,或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愉悦心情,养精蓄锐,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健康素质。仅锦江镇大塘村况氏祠堂,自2014年下半年建祠设立农家书屋至今,藏书2860余册,阅读的青少年1280余人次。同时,县关工委“夕阳红”艺术团利用全县50余座祠堂演出了近60余场上高地方采茶戏和有关宣传关心下一代的节目,使青少年和村民们在健康向上的戏曲文化和文艺节目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受到青少年和村民们的热烈欢迎。

三、涵养正未有穷期

上高县关工委在利用新时期祠堂文化资源,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多年来,通过包括发挥新时期祠堂文化教育在内的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广大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更深刻了,践行更自觉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大提高了;知恩感恩的春风吹进了千家万户,未成年人在家中每天为父母做件小事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青年们常思感恩而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等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上高三中初二(5)班的学生彭艳群,在上学路上拾到16000元巨款,四处寻找失主,将款如数送还给了失主;南港镇茶凌村21岁的青年黄伟文,在浙江温州打工时拾到20万元巨款如数送还给失主,他的拾金不昧的义举感动了整个温州城,温州市各大媒体以及江西省的《江南都市报》纷纷予以全方位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彰显了上高人的高尚品质和精神丰采。更令人欣喜的是,全县青少年学生为祖国而奋发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立志成才的刻苦精神更强了。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上高高考一直位居全市前茅,仅2015年,全县考上一、二本的学生有2131名,位居全市10个县市区的第二名,其中考上北京大学的就有5名。

目前,上高县关工委决心乘势而上,把利用新时期祠堂文化涵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做实、做大、做强,力争成为上高关心青少年工作的品牌。他们今后的打算是:一是县关工委搞好顶层设计,就全面继续深入开展好利用祠堂文化资源,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周密部署。二是广泛在青少年中开展“感恩伴我成长”、“乡贤伴我成长”、“家训伴我成长”的“三伴我成长”; “知畏惧成人,知羞职成人,知艰难成人”的“三成人”;念家规、晒家风、写家训助成长;行感恩,学乡贤,诵家训进校园、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的“五进”等活动。三是运用抓两头、促中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方法,推动新时期祠堂文化教育青少年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四是将祠堂文化教育活动与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手握小手,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落地生根开花,结出丰硕之果。

(上高县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