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流评析
新余市教育局关工委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新的教育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江西省新余市关工委组织专题调研组,于近期对全市城乡20所中小学进行了为时22天的集中调研。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座谈讨论、个案分析、个别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共有教师、家长、公安干警、乡镇干部、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关工委领导、“五老”代表218人参加了座谈研究;2705名中小学生参与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三个方面内容的问卷调查。现将当前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情况评析如下:
一、当前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况
1、各校均成立了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形成校长(书记)负责制,工会、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先队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德育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齐抓共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2、把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各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制订了思想道德建设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将学校德育工作与学雷锋活动、中国梦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尚礼崇德、复兴中华读书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学校活动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树立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中小学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3、广大中小学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文明礼貌,孝老爱亲成为我市中小学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普遍建立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市一中2012年被省教育厅列入“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创新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试点学校”。该校将任课教师的电话和作息时间发给每个家长,并编发《家长指南》,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知识,推荐《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成功家教启示录》等杰出书籍。班主任主动进行家访,撰写《家访手记》。在全校举办家访征文比赛,促进了家访工作常态化。市六中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并且主动与学校所在的社区联合开展活动,资助贫困学生,走访慰问社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孔目江区观巢中学充分发挥关工委“五老”作用,网络监督员每天到镇里的几个网吧巡视,杜绝了学生进入网吧的现象。渝水三小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家长义工进校园”活动,至今已有500余位家长进入校园担当义工,帮助维持秩序,整理图书,或随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有的还参与班费管理。每年评选表彰一批“杰出家长标兵”,邀请家教专家到校为家长函授学校讲课,提升家长素质。分宜一小根据本校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在召开家长会时专门举办“爷爷奶奶学校”,帮助爷爷奶奶提升教育管理孙子孙女的能力。分宜三中重视家长学校建设,聘请了有关专家在家长会上作家庭教育专题报告,开通“校讯通”,每天一条短信告知家长学生在校情况。该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家长函授学校先进单位”与“新余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2、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据对全市20所中小学2705名学生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我市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普遍较高。表现在:绝大多数中小学未成年人都能积极参加学校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认真学习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在创建文明学校,争做文明学生活动中,能做到语言文明、行为文明,能尊敬父母,帮做家务,勤俭节约;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能有序上车,主动让座;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等。这些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我市未成年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到制度化、常规化
按照“立德树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要求,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市一中概括出“看、听、讲、访、唱、读、写、赏、演、树”十个字的常规化德育工作形式。市明志小学实施“十节十品”校园文化育人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十种优良品质。市六中创设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工作六化”模式:即“德育目标具体化”、“养成教育常规化”、“主题教育系列化”,“德育心育一体化”、“三位一体网络化”、“评价体系多元化”。市长青小学在全校开展评选“美长青人”活动,“努力做好简单事,争做美长青人”,制定分阶段德育目标,以儿歌的形式发给全校学生,每学期评选一次,将当选学生的照片挂在教室外走廊上。
三、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
1、抓好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中小学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各个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都舍得花钱,除了注重校园美化、绿化之外,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渝水区通济小学、渝水三小、高新一小等学校在教室走廊、校园操场周边都建有漂亮的宣传橱窗,张贴有名人名言、古典诗词等。许多学校,如渝水区通济小学、市八中、高新一小、仙女湖区河下中心小学都编印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市六中开展浸润国学经典活动,渝水一中校园电视台每周将学校大事向全校播放,市长青小学每天早、中、晚三次广播国学经典和根据德育目标编写的儿歌,市一中校园电视台二次获评全国百佳中学电视台,市六中广播台每周一歌均由学生推荐。仙女湖区河下镇江口明德小学被评为全市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并获得5万元奖金。
2、抓好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将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机渗透到各学科课程教育之中去。被接受调研的20所学校都能发挥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在各科教学中都能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市明志小学的数学老师在教分数的内容时能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语文老师在教成语故事时能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抓好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将养成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例如分宜一小有百人“小交警”、“小消防”、“小城管”、“环保小卫士”等多项“百人活动”;市六中注重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学生担任校长助理,组建民主管理委员会,班级值周管理学校;市一中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学校每年的艺术节、合唱节、运动会均由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市明志小学新编《明志小学家校养成教育》读本,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在学生中广泛朗读。市长青小学坚持开展“十要十不要”活动,培养了学生文明行为,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4、抓好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市一中已投入1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130多平方米的心理辅导中心,学校有专业心理教师1人,兼职心理辅导教师11人,已接受学生心理咨询2600多人次。该校有50多篇心理论文获奖,其中2篇获国家一等奖。分宜中学建有“绿色心情工作室”,有11位老师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编印了心理辅导杂志6本;市六中注重教师心理能力的提升,多次邀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授课,研究设计了“市六中学生心理档案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高新一小已有5位老师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获得证书,且5人均为学校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5、抓好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特别关心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成长。分宜县洋江中心小学有学生552人,其中留守儿童占65%,学校特别注重这些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通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下午放学后还组织他们开展文体活动,晚上有值班老师关照他们就寝。分宜中学在端午节、中秋节为留守儿童送粽子、月饼,组织他们收看电视节目,让他们愉快过节。渝水一中为留守学生供应免费生日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渝水区通济小学建立“小雨滴爱心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渝水三小发动全体党员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建立帮扶档案;高新区马洪中学每学期资助贫困学生4000多元;高新一小资助贫困学生、留守儿童128人,共12800元;市铁路小学给贫困儿童过集体生日,指导他们给父母写信,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仙女湖中学每年资助359个贫困生(初中学生每人每年1250元,小学生每人每年1200元),由仙女湖区财政将款打入家长的银行卡。
6、抓好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不断创新工作特色,打造品牌亮点。我市各学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创新特色显著,品牌亮点众多。2010年至2012年,市关工委会同市教育局共评选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作奖共30项。诸如:市三中的“红色精神银行”德育教育模式在全市宣传推广,并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好评(“红色精神”指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精神)。分宜一小投资30余万元,建立了一个集学习、文体、娱乐为一体的“德育教育基地”。基地开设了“革命传统室”、“图文博学室”、“科技创新室”、“道德楷模室”、“分宜博览室”等17个馆室,每天安排两个班的学生到基地学习、生活,在全省受到很大影响。市明志小学的校园文化“十节十品”育人工程在全市现场会上推广。市六中的“感恩教育”与“德育‘六化’模式”在全省有关大会上介绍经验。
7、抓好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发挥各级关工委“五老”的积极作用。20所学校都有关工委机构,并能经常开展工作,都被评为“五好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