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澄塘中心小学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学校现有学生851人,留守儿童258人,占学生数的30.31%。我校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亲戚一起生活。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亲情,一些留守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存在着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日益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精业育人,特色育人”为主线,加大了留守儿童关爱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宜丰县澄塘中心小学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学校现有学生851人,留守儿童258人,占学生数的30.31%。我校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亲戚一起生活。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亲情,一些留守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存在着学业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日益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精业育人,特色育人”为主线,加大了留守儿童关爱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亲自抓,分管主任重点抓,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具体抓的三联动责任制。我校根据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长期性和系统性拟定了三期方案。第一期: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爱的关怀”系列活动,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灵,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乐观开朗的个性。让学生感受到关怀,给予学生爱的力量。预防亲情流失。第二期:在关怀的基础上,开展“关注留守儿—学习管理”系列活动,加强留守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管理。缺乏学习监督、智力差是小学留守儿童的特点,需要进行有效的督促,增强留守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树立信心。第三期:加强上两期方案的成果的延续,通过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协调学校、村、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构建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使留守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为便于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全体教师对所在班的学生进行全校性摸底、排查及问卷调查,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家底,建立了“留守儿童”专门的联系卡和档案,主要包括学生的住址、电话、委托监护人等有关情况。掌握了“留守儿童”第一手资料,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库。各中队辅导员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
三、成立“留守儿童之家”。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我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让留守儿童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或视频一次,弥补这些孩子“亲情上的缺失”。并给每位留守儿童家长寄去《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信里我们着重强调了联系和沟通的问题,要求他们平时多给孩子写信、打电话,多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家中的情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
四、开展帮扶结对活动。我校为留守儿童选配了教师与他们结对,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在生活上给他们帮助,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并选派了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开展“1+1”结对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互帮互助,成为知心朋友。
五、抓好心理疏导。我校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动之以情,胜过许多说教,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触及了学生的心灵,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
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少先队举办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征文比赛,除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外,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在文章中分别表达了自己的心迹。
我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运动会、读书知识竞赛、开设“第二课堂”,丰富他们的生活与学习,让他们感受生活与学习的快乐,家的温暖。让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爱,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今后,我们会继续把“留守儿童”教育作为一项“爱心工程”来抓,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以实际行动构建和谐校园,让澄塘中心小学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宜丰县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