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少共进

校园文化“热建设”的“冷思考”

2012-04-06

回溯刚过去不久的触目惊心的“校园往事”,此时仍心有余悸。

众所周知,学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片净土,它早已被社会开发殆尽。校园原本的生态文化也已逐渐被社会的经济文化所侵蚀,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因此,在我们的校园中,时而有绿领巾、五道杠少年、排长队迎领导等教育新闻事件发生。其实近几年曝光的校园事件并非都是新闻,有些早已发生并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只是在“集体失语”的形势下得以残喘罢了,现时才一一浮出水面。这些在教育舞台上演绎的情节,可谓“惊心动魄”。

事实上,现象还不算极触目惊心,真正值得反思的应该是现象的幕后,是既定的校园文化。比如,曾报道过的某学校让孩子冒雨跳舞,领导却在伞下镇定自若地观看这一事件,已在舆论中炸开了花,社会各界纷纷指责校方的不当行为。本来让孩子“经历些风雨”也属于教育的一项内容,但校方的出发点却不是教育本身,而是迎合领导的心情,这就是一种缺失、不健康的校园文化心理。不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出发点的教育事件,才是极令人担心和反思的。这不能不令人联系上校园文化的现状,以及当今对其轰轰烈烈的构建进行时。

十七届六中全会第壹次将“文化命题”作为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而2012年又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曾在北京举办的一场关于“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的论坛,更加鲜明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热闹非凡。但冲破构建的“热浪”,稍作冷静反思,我们便可以察觉,不少学校将对文化的理解依旧停留在物的层面,却对教育思想层面的文化建设不关注,更不会深入探究。比如刷几条标语、喷绘出几版名人格言、举办劳民伤财的文化艺术节等,不由自主地引进社会上的商业模式来经营学校文化,看似招人耳目,实际上却掩人耳目,如此“掩耳盗铃”的构建把戏必将以悲剧而收场。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异化,以为能唱会跳、能说会写就是素质,热闹过后,终又回到分数的角逐之中。当校园文化被侵蚀之后,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新、综合思考一系列的问题——学校灌输给学生各类知识的价值到底何在?为了迎考,还是为了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量化评比?兴趣特长班传授给学生技能的意义何在?难道就是为了高考时能加分,还是为了炫耀?把有形的书画镶嵌金边制造文化,氛围何在?难道就是为了上级检查时养养眼?如果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没有以学生的愿望和人性为基座,反而迎合某种政治形势和上级领导,于学生于教育于国*,无疑都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都知道,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弟子们一起畅谈理想的情景,可谓其乐融融,那些为人处事、立家治国的思想自然流露,育人的目的在不经意间达成。这或许才是我们教育的愿景,更是校园文化建设者们所要认真思考的东西。

或许,有人会说,社会的经济文化太强势,校园文化对此不堪一击,不可能幸免于它的冲击与侵蚀。但强势不等于合理与得势,我们要作好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不能因此而推卸和倦怠。本来,教育就有责任去改善和引导社会各色文化。作为教师,或学校的管理者,要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并以此来循序渐进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由此,校园文化将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余干县第六小学 江锦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