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青少年之声

别给“留守孩”贴上的标签

当今教育中,讲得更多的就是“留守孩”的名词,报道更多的也是关于“留守孩”的新闻,“留守孩”便成了一种既有特殊身份孩子的代名词。在此,笔者认为:不宜给这类孩子贴上“留守孩”的标签。

首先,给这类学生贴上“留守孩”的标签后,会给学生蒙上自卑的阴影,加速促使其丧失自信和勇气。

所谓留守孩,就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而不在孩子身边,留在老家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生活的孩子。这些孩子因长时间得不到父爱母爱,容易使这些孩子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如果,我们教育者分门别类地把这些孩子定性为“留守孩”,无形之中就给这些孩子贴上了“留守孩”的标签,让“留守孩”的这种无形的身影时时压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他们心理想:反正自己是个留守孩,不见爹来不见娘,学习生活没人管,是好是坏一个样。学习生活缺失自信,克服困难没有勇气,而变得更为自卑和沉默,悲观和孤僻。

其次,留守在家的孩子本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往往会变得任性、暴躁或极端的性格,如果再给这些学生贴上“留守孩”的标签,这些学生会觉得自己多了一种“特殊”的身份,可能会更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据某省一些地方派出所的数据,在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轨行为被送到派出所的孩子中,有60%都是这类孩子。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这些孩子的性格。

最后,给学生贴上“留守孩”标签后,这类学生会觉得“自豪”,因为我是“留守孩”,什么事都要让着我,要不我就跟你对着干,因为他知道,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讨论“留守孩”问题,都在关注“留守孩”工作,或因“留守孩”工作不力而接受上级的批评等等。

因此,笔者认为不宜给那些学生贴上标签,而成为无形的压力或助力。应因地适宜地创建学习、生活、关爱环境,消除“留守”阴影,与同学们一样阳光自信的学习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龙南县  肖正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