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毛秉华
在井冈山,有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46年来,义务向150多万国内外来宾、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宣讲井冈山精神。他,就是今年85岁高龄的党史副研究员,井冈山市关工委顾问、第—任主任,离休干部毛秉华。
“他那如火一般的激情照亮了听众的心田,并用实际行动唱响了一曲老共产党员的‘青春之歌’。顶风冒雪,四处奔波,不要报酬,不为名利,这位耋耄老人究竟图什么?‘每讲完一堂课,收获和幸福都是无穷无尽的。’从毛秉华的话中不难找出答案。”
这是2001年5月23日、2002年11月11日、以及2007年10月31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连续报道毛秉华事迹中的一段话。时间已过去10多年了,这位老人的近况如何?下面就是对他的简介:
(一)
“从当年到现在,我们的入党誓词都有这么一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到共产主义,所以要‘奋斗’;奋斗到几时?到‘终身’。也就是说,只要还活着,就一直要奋斗下去。自己举了手,说话是要算数的。”
在纪念我们党诞辰90周年的央视午间新闻重播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之后,紧接着荧屏上出现了毛秉华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给党校学员解读入党誓词的镜头,并全文播放了他上面所讲的那段话。
毛秉华向学员是这样讲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1968年初,他从工人日报驻江西记者站站长调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从那时起,怎样“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便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从此,他的后半生就一直扎根在井冈山,学习研究革命历史、宣传井冈山精神。他的讲课总是深入浅出地叙述历史事件、红军故事和井冈山精神,博得听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在井冈山的旅游旺季,毛秉华常常每天宣讲两三场课,多时—天讲6场。少的听众只有一个人,多时达上千人。他从广州讲到北京、从上海讲到西安、从内地讲到香港。老伴心疼地说:“现在来井冈山的人更多了,你总是随叫随到。这么一大把年纪,真担心会累倒哟!”面对老伴的嗔言,毛秉华总是一笑了之:“我身体的零部件虽然有点毛病,但主机没什么大问题。大伙千里迢迢来到井冈山,只要找到我,我就有责任把井冈山精神传授给他们。”这就是毛秉华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支柱。
(二)
毛秉华宣讲井冈山精神,常常让受众听得不解渴,听了还想听,甚至有些团体提出“宁少看一个景区景点,也要听毛老师的一堂课。”因为他讲的内容有许多是来自登门拜访老红军的第—手资料,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几十年来,为了抢救革命史料,挖掘红色资源,毛秉华的足迹遍及京、沪、赣、闽、湘、粤的城乡,登门拜访老红军和他们的亲属,所收集的文物资料除珍藏、陈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烈士陵园外,同时也丰富了他著书立说的内容,如“康克清逼上井冈”,“刘荣辉五次负伤”,“张平化家有七雄”,“谭甫仁重见曙光”,“曾书记大井送子”,“贺国中红军虎将”,“陈正人喜结良缘”,“刘仁堪千古流芳”。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早已成为毛秉华讲课中的生动故事,并写进了公开出版发行的《井冈红旗谱》。
曾有人问毛秉华:“井冈山红军建制还有没有?在什么地方?它们在新的长征中做出了哪些新的成绩?”面对这一连串的提问,他只是沉思,无言以对。可他坚信:“红军官兵在战场上会英勇牺牲,而部队建制不可能全部消亡。”他怀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四处寻找井冈山红军传人。
1993年11月的—天,他在茨坪药店买药,营业员用一张旧报纸包装。他发现那张1991年4月1日的《大众日报》上登载了一则消息,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河南时,亲切接见了某部“红一连”的全体官兵,并为该连题词:“支部建在连上,传统代代相传。”
总书记为何接见一个连队的全体官兵?报道说,这是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三湾改编时创建的一个红军连队,是我军历史上“支部建在连上”的一面红旗。这支连队先后35次获得“先进党支部”的光荣称号,是济南军区命名的“模范党支部”,是集团军树立的“达标先进连”。
毛秉华喜出望外: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工作多年,从没听说在的解放军中还有“三湾红一连”。他立即投书济南军区政治部,打听这个连队的下落。很快收到了回信。他只身一人随即奔赴河南某地采访,将这个连队在昨天和现在的创新业绩进行深入的调查。这就有效地增强了他宣传井冈山精神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毛秉华就是这样费尽苦心,利用各种媒体的蛛丝马迹,一个一个地找到了红四军的军、师、旅、团、营、连的部队建制及其在新时期的光辉业绩,如:“红一连今朝更红”,“教导队桃李芬芳”,“红一团军中劲旅”,“特务营屡登荣榜”,“步兵旅文明之师”,“独立团百炼成钢”,“‘一支枪’打遍天下”,“十八军进军西藏”。这许多珍贵而鲜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使其变为社会财富。这正是毛秉华风雨兼程,调查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三)
毛秉华不但讲课不停,而且笔耕不止。他先后编写的《天下第—山》、《井冈诗词选》、《井冈红旗谱》这几本书一版再版。其中《天下第—山》已再版25次,发行10多万册。
《天下第—山》之所以一版再版,正如该书“后记”中写的:“为的是减少差错,补充史料,增加内容,使其与时俱进,更好地起到‘镜子’的作用。”
是的,《天下第—山》这本书,不是史料堆积,也不是空头论述,而是用重笔浓墨记载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井冈山开始准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高举工农武装割据的旗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坚定信念为核心的精神状态,实现推翻三座大山的奋斗目标”这四个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的重要讲话中宣布:“新的党中央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团结一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顽强奋斗”。
毛秉华反复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激动得彻夜难眠。他一直在想:井冈山斗争距今已80多年,在经历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中,一直在回答习近平所强调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四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经过反复思考,他深刻领悟到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恰恰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与发展。所不同的是随着党的历史方位和基本任务的变化,回答的具体内容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历史是不能改变的,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可以升华的。”这是毛秉华长期所持有的一个基本观点。他始终把学习作为生活的第—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以此作为宣讲和写作的指南,紧紧地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拉近了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取得了“以情感人,以史育人,以理服人”的效果。香港洋务工会主席黄柏胜6次带领工会干部上井冈山,而且每次都听毛秉华讲井冈山精神。他深有体会地说:“听了毛老的讲课,80多年前的历史好像就在我们的眼前。香港的回归,我们这些老一辈尽了一份应尽的责任;今后的繁荣稳定,就靠这些年青干部把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理论和井冈山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2009年底,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视察井冈山时听了毛秉华宣传井冈山精神的汇报后说:“毛老这么大年纪了,他讲的井冈山精神既有情又有理,实在难得。”他当场告诉《求是》杂志社社长李宝善,将毛秉华的发言稿刊登在2010年第—期。也就在这一年,毛秉华获中宣部授予“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四)
在毛秉华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了一张几年前用毛笔写的字条:“认真学习、坚定信仰、热心宣传、勇于实践井冈山精神。”纸条虽然退色,但字迹依然清晰。
人们常说,要把井冈山精神讲好不容易,而把它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就更难了。人民公仆网曾传播知深吟长邝工写的《鹊桥仙》词,表达作者对毛秉华的敬意:“高山流水,大江奔泻,千里雷霆浑厚。齿唇一启广庭惊,一部史、传遍万牖。
奇才杰世,举旗‘四不’,毛氏盛名久负。一生圣洁善其身,视贪墨、犹如盗寇。”
词中的“四不”指的是毛秉华不收讲课费、不吃请、不受礼、外出讲课不接受公款旅游。长期坚持,概不破例。总参大学生训练基地离五台山不远、解放军经济学院就在“隆中对”附近,部队首长请他在讲完课之后去看看这些名胜古迹,均被谢绝;尤其是在驻港部队讲完课的第二天就急急忙忙返回井冈山。有人问他为什么搞的这样紧张?回答是:“在那里住个标准间一晚就花费800块钱,怎么也睡不着。”
毛秉华用公家的钱很小气,可他自己掏腰包去资助贫困学校和学生倒挺大方。他去大山深处的湘州村搞调查,眼看该村小学教室漏水,天花板一块一块地掉下来,很不安全,便拿出1.2万元请校长捡修;畔田学校尹桂萍两姐妹,父亲车祸身亡,母亲改嫁,全靠70多岁的爷爷奶奶照管,属于特困户。毛秉华登门慰问,还每年资助这两姐妹的学杂费和生活费750元一直到五年后移居母亲身边为止。他离休25年,上交特殊党费和赞助汶川、玉树、舟曲抗震救灾等公益事业累计达11万多元。
毛秉华先后为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朱德题字的“天下第—山”建筑物向社会集资180万元;同时,还集资513万元为龙市、茨坪等20所学校解决教学大楼、师生宿舍、体育场所和安全饮水等实际问题;接着又向社会求助,为860多个贫困孩子圆了上学梦。其中有的早已成为企业家、公务员、大学教师和科技人员。毛秉华一方面组织力量从道德、法制、文化、科学等方面去教育下一代;另一方面又为一些学校和孩子排忧解难而尽心尽责。他为井冈山筹集了大量资金,办了许多好事,可从未得过一分钱回扣;每逢年节,受益单位给他送些礼品以示酬谢,他一概按市场价格付款;有些企业党校上井冈山搞干部培训,顺便捎来一些自产品牌如服装、卧具、手表和微型家用电器,实在谢绝不了的,他一一邮寄,“完璧归赵”,并风趣地说道:“要是来者不拒,我家早已成为一家小小的超市。”毛秉华的这种为人做事,博得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毛秉华曾任井冈山市外办主任,多次去中联部和外交部开会,将聆听周恩来总理在报告中所讲的“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这句话铭记在心,并解读为“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力量”。所以毛秉华的朋友多、“粉丝”也多。可他从不利用这种关系网谋取私利,而是一心为公家办事。有一次,负责筹建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市委副书记李庐琦找到他,说这项工程尚差100多万元的缺口,银行代款也很困难。他立即答应“下山化缘”。去北京,跑上海,一边讲课,一边集资。不到半个月,他求助到了170多万元,保证了工程按期竣工。市领导赞扬毛秉华为井冈山作了贡献,可他说的是社会各界对朱毛红军的深厚感情,自己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2003年4月,江西省委决定组成井冈山精神报告团赴京宣讲、并搞大型展览。省委书记孟建柱在毛秉华写的井冈山精神报告稿上批示:“请毛秉华同志注意劳逸结合,确保身体健康,确保报告成功。”多年来,党组织在政治、思想、工作、身体、生活等各方面关心毛秉华。井冈山市委、吉安市委、江西省委均给予共产党员和省劳模的奖励。曾两次出席中组部和中关工委“双先”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这众多的荣誉面前,毛秉华的心态始终是两个字:“感恩”。他常说:“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我们的翻身解放;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没有美好幸福的现在。我要继续发挥余热,用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实际行动去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从此充分体现了毛秉华这个老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