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育儿天地

从“眼镜”谈眼睛再谈均衡教育

记得曾经看过一档有关中小学生如何预防近视眼的访谈电视节目。其中电视节目主持人、教育专家、医学专家和学校老师四个在屏的人物均是戴眼镜在节目中侃侃而谈。所谈话题是: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为何过早地戴上了眼镜;如何面对“小眼镜”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眼睛发生近视后适合配戴眼镜的时间段;戴上眼镜之后又有何利弊;如何做好眼保健操;如何求助医生和借助药物矫正视力;以及对戴眼镜的观念和意识,外是审美观,内则是价值观,即戴上眼镜是否就证明刻苦认真学习了?是否就说明有知识、有文化、有本事了?当然还有因为戴眼镜所次生的消费观念意识。

虽然,看过这档节目至今已相隔多年,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感觉是:不能忘却。节目中四个“大眼镜”面对电视机前千万个“小眼镜”,戴着“眼镜”谈如何从小开始就要保护爱惜眼睛,真可谓是传承、发扬、光大、示范了古人说的,教育贵在“言传身教”了。

第二个感觉是:受益匪浅。我们经常热烈谈论的均衡教育大概是指教育师资均衡、东西部教育发展水平均衡等。这个“均衡”正切合上眼前的热词“宏观”二字,就可称“宏观均衡”。是属于顶层设计和整休和全局的概念。但我更善于理解“微观”和“具体”。就如何减少中小学生过早近视而戴上眼镜的发生来讲,探讨具体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研究做好学生个体的“微观均衡”发展更为现实的迫切。人在学习阶段,具体来讲是在学生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既要读了较多的书,增长了更多的知识,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又避免了眼睛不近视。才能做到儿时不属“小眼镜”,长大了不叫“大眼镜”,到老了不归“老眼镜”,只有这样才是理想的,或者说是更理想的。我们的先人、伟人、圣人鲁迅、周恩来、毛泽东等都做到了。(当然,还有许多普通读书人也做到了。)他们既博古通今,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智慧、有事业,但没有近视,没有戴眼镜,是个不需要戴眼镜的读书人、文化人和有用之人。

第三个感觉是:教和学的方法仍然重要。据我本人的记忆和从小到大的体验,不管是那时从小朋友进幼儿园开始,还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任意场合,如是读书学习,坐姿就一定要求端正。并且要努力养成习惯让眼睛和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记得小时候老师常有提醒和监督,并且老总是强调要求,这是需要长期且毕生坚持下去的科学距离和看书学习方法。到后来长大了,还进一步体会到,这既是保障眼睛不近视的教育方法也是学习方法,更是避免不得近视的好方法。当然,还有一个列宁说过的普世真理即:“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我把它移植过来,“会休息的人才会学习”。这又让我联想到为什么我国中小学校的课时安排的规定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延用了近一个世纪的45分钟,而实行改革缩短到40分钟,我认为就含盖了这个道理。显然也不缺乏与时具进的理念。

当然,教和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我终还是认为:适全、适用、方便、简单、易行、需要长期坚持的还是这个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的方法。

第四个感觉是:“宏观和微观”都要均衡发展。就整个民族和国家而言,西部和东部教育要均衡发展,具体要体现在师资均衡、教学设施均衡、教学布局均衡、教学水平均衡、乡村城镇与都市均衡等诸多方面;就人生个人来讲,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儿时到老年要均衡发展,则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均衡、文理科目均衡、理论与实践均衡、文凭学位与真才实学均衡、常识与专业知识均衡、用心与用力均衡,即智力发展与身体发育的均衡。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假如缺乏一点优良的智力还是可以活的,但如果有优良的智慧而没有身体的健康就会是一场空。

我想,均衡教育需要先做到教与学的均衡,学生自身发展的均衡,教师自身完善的均衡;为什么学和为谁教的观念意识的均衡,才能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民族体系的整体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也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当然更必须突出强调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都门要把均衡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各层领导都必须把均衡教育放在心里,装进脑中。常思之、常想之、常为之、常抓落实之。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协同相向而实现之。

第五个感觉是:“言谈和形象”要均衡。多年前看了一档这样的电视节目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四个戴着深度眼镜的专家大人,对众儿童学生谈如何避免过早地因为近视而戴上眼镜的鲜活形象而留下的,并久久不能忘怀。虽然,专家大人那种“言传”确实让我也受益匪浅,但专家大人那种“身教”却难免不会让孩子们产生类似的心理和设问:“你们戴得我戴不得么?!”

何况,当时四位大人戴着眼镜上电视,外表还都是挺好看、挺动人、挺吸引人的!

(铜鼓县司法局 胡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