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育儿天地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思考

2014年1月20日安徽省9岁留守儿童小林因母不回家过年而自杀。这是个别留守儿童以极端方式向父母和社会提出了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引导健康成长的课题。

小林的悲剧直示:要求温馨关爱,需要父母亲情。天下父母应放在心里,全社会要为之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子女随父母外出打工,生活艰苦亲情在。一年一度的“过年”,可相向拜亲,欢乐团聚。

然市场经济给予的条件不充分,实际生活总有不可预知,现实无法苛求。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近二亿,地区、行业、企业状况各有不同,每人技能岗位有差异,家庭条件有特殊,客观上总有无法回家或去父母务工地过年的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必须从实际出发,讲究科学。

母亲不回家过年,留守儿童小林一定会自杀?

不。若小林像许多留守儿童那样没“自悲绝望心理”,小林外婆也像许多外婆那样没“你可怜哦,去年你妈没回来过年,今年又不回来过年哦!”的“怜悯心理和语言”误导,倘若外婆先前不告知,小林也许不会自杀。

儿童的心理是在具体社会环境中形成与发展的。

大约是1920年,印度科学家从深山密林抢救出两只“狼孩”——一农夫的两个女孩。其姐姐在四岁许被狼叼进狼窝,失去父母温馨关爱。会自杀吗?没有自杀,且与狼一起生活近四年。为什么?也许没有形成自悲绝望心理,也许不懂自杀,尔后她失去了人的心理。还是在科学家的精心关爱下,因不适应人类生活,于十七岁时夭折了。

留守儿童的整体,普遍、基本、要紧的工作是什么?是正确的心理引导。

目前,在关爱留守儿童乃至所有儿童中,都应纠正普遍存在的“老奶奶、老外婆溺爱心态”,过度怜悯,过分袒护,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说享有不谈责任,责备环境不适应孩子,不引导孩子适应环境,甚至把孩子的过错一概归于他人,形成病态心理……当代青少年发生的问题较多,与他们的心理问题较多是相一致的。

“溺爱式教育”、“袒护式教育”或“广告语诱导”对孩子的成长是害。它背离心理健康成长需要,误导了一代孩子的心理,误导着社会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

因此,辩证地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对待自已的生活条件或生活环境,禁止一切有害广告语,是孩子们健康成长所必须,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当务之急。

优越生活或环境,对孩子成长是好事,但用的不当,却会引出不利结果;艰难生活环境对孩子成长有不利的一面,但却是培养乐观豁达情怀,磨炼坚强意志,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增长才干不可多得的条件和机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正视现实,利用现实条件的正面作用,开发现实环境的正能量,引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安徽五河申集镇六岁的黄凤,父高位截瘫,母离婚改嫁,八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用轮子铁板床推着父亲,与奶奶一起去上海、北京、武警医院为父求医。今回老家开始了带着爸爸和奶奶上学的生活,说“以后还要带着爸爸读高中、大学”。面对生活重负,她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心态,做饭和喂饭时喜欢哼唱流行歌曲……

被称中国坚强女孩的吴林香,只有十三岁,却勇敢地撑起一个破碎病残的家。外公右手残疾,外婆半身瘫痪,父母离异后妈妈又身患癌症,继父留下4岁的弟弟外出打工养家。她肩负照顾四人的重任,每早五点起床生火做饭,服侍外公、外婆、母亲、弟弟,还要喂猪,晚上十一点多才能睡觉。这个疾病家庭繁重的生活压力并没有压垮吴林香,在逆境中始终微笑,学习特别用心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013年黄凤、吴林香均被评选为全国十佳孝心少年。

小林与黄凤、吴林香的故事深刻启示:人的心理、性格、才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优也可劣;高尚人性在社会生活磨砺中形成,优良品德在鼓励中发展,非凡才干在历练中创新。

幼童少年需明白,自信、自立、自强,是健康成长的力量源泉,艰苦生活条件是卓越成长的难得机遇,充分利用好这种条件,磨炼成特殊人才。

家庭、学校、社会,要跳出那溺爱、怜悯、袒护的教育锢疾,全时空、全方位引领婴幼儿童经困苦、历艰辛、学爱众、长技能、强智力,发展独立人格、健康心理、互助情怀、顽强的生存与创造能力,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能力。

(赣州市章贡区关工委吴廷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