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余干县13万多青少年,其中留守儿童有7.9万,占青少年总数的60%多。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事关家庭、学校和社会。我县留守儿童数量大、分布广,且偏远。留守儿童生活靠祖辈照顾,学习靠老师教育,关爱十分缺乏。面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县关工委号召“六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组织“六老”开展大手握小手,一对一、一对几、几对一地进行帮扶。疏导他们心理障碍,关爱他们生活学习,扶助他们中的生活困难人员。
二、主要做法
为营造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弥补父母亲外出务工的关爱缺失,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县关工委进行留守儿童的关爱探索和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精准调查摸实情
开展全县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动员“六老”在全县27个乡镇场、420个村社区,对困难留守儿童、失亲的人上门逐户调查,精准摸底识别,制作困难留守儿童花名册和《失亲的人》小册子。
2、精准服务强落实
县关工委组织全县“六老”对困难留守儿童和失亲儿童进行精准的一对一、一对几、几对一结对帮扶,开展“大手握小手,听党话、跟党走”专题教育活动。设立每月19日为全县关工委系统“关爱日”;编制关爱要求、关爱事项、关爱标准、关爱方法的《关爱工作指南》,发放记录“六老”们做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关爱证》。组织“六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四千”(千名孤儿困难、千双眼睛企盼、千颗爱心相助、善事垂范)活动,困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精准帮扶搭平台
坚持因人、因事、因地,进行精准分类,搭建帮扶平台,帮助解决不同类别留守儿童的困难。
一是搭建“大爱救助+志愿服务”平台。针对偏远乡镇的留守儿童注重生活物资上的帮扶,邀请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协助“六老”做好留守儿童的帮扶。县关工委每年为每位困境留守儿童资助800元不等的帮扶;去年疫情,针对家庭困难,缺乏线上学习工具类别的留守儿童,县关工委开展“疫中情、疫中行、疫中见真情”活动,号召社会爱心人士为他们捐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搭建无线网络。县爱心联盟协会会长张文浩为父亲因病去世的吴少涛购买1500元的智能手机,并资助他每月200元的生活费,直到他大学毕业。杨埠镇枫林村关工委主任徐亚平自制黑板,聘请本村博士生徐宽祥,为6位无智能手机的留守儿童学生上课,历时42天。
二是搭建“学习教育+志愿服务”平台。全县“六老”坚持为留守儿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学习井冈山精神、学习方志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由“六老”组成的县关工委报告团每年为留守儿童举办红色故事会、红色基因宣讲百余场,受教留守儿童10万人次。
三是搭建“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平台。县关工委组建“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秋水心理理论”创始人袁运录为心理辅导中心常务副主任,开展全县青少年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对参加中、高考的青少年留守儿童进行考前心理咨询,消除他们对大考的恐惧心理和焦虑情绪,平常心地投入中考、高考。对受自然灾害等冲击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学习激情。
三、工作成效
一是参与更广泛。我县关工委系统“六老”人员共1500余人,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1169名留守儿童;余干县爱心联盟协会”志愿者300人,社会爱心人士280位参与留守困境儿童的帮扶。爱心帮扶团队广泛,爱心帮扶热情高涨,爱心帮扶局面感人。
二是学习更积极。受到全县“六老”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帮扶的1169名留守儿童,没有一人出现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一些因家庭贫困产生厌学的留守儿童因为得到关爱,转变了学习态度,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个人品德修养都有长足的进步。
三是心灵更健康。通过县关工委“六老”的关爱活动,全县留守儿童生活无忧远虑,心理健康向上。县关工委为他们生活幸福和心理健康撑起了“保护伞”,全县留守儿童没有因为被远离父母而缺失关爱,他们和正常家庭青少年一样,成长为讲礼貌、有理想、品德高、心灵美的新一代青少年。
四、经验启示
一是帮扶队伍要强。县关工委全体“六老”是一支素质高、有爱心、讲奉献的队伍,他们是关工委的闪光点,凝聚着优良传统品质的老一辈榜样。每位“六老”以其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和情感优势关爱着祖国下一代。
二是帮扶方式要“新”。拓宽帮扶新途径,利用微信、自媒体等传播方式构建新帮扶方式。一方面探索互联网+的宣传模式,与时俱进线上线下,虚拟实现地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另一方面创新开展社会+家庭+学校联盟,发挥1+1+1>3的关爱留守儿童模式。
三是帮扶内容要“精”。精准施策才能有的放矢,从事关工委关爱工作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思路,为困境留守儿童提供资金帮扶,为缺爱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关爱,为失足留守儿童提供品德教育关爱。
(余干县关工委 彭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