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区关工委在东乡三中试点“校中建家”活动已走过了8个年头。8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校中建家”的品牌已经唱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崭新模式基本定型,教育效果充分显现,社会各界的赞誉纷至沓来。该校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关爱留守儿童双百万新蕾工程”基地学校,“校中建家”的经验写进了江西省政府公报、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先后发文向全省、全市各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学校推广。继2017年6月教育部组织的“迎接十九大、教育看变化”采访团、中央15家主流媒体聚焦东乡三中,对该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之后。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民政部、教育部、司法部、国务院扶贫办及中科院等七部委的专家学者一行又专程莅临东乡三中调研“校中建家”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共谋全国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之路。可以说,东乡三中“校中建家”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得到了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认可。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审时度势,先行先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农民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大批农民远离农村外出打工,从而形成了当今农村突出的社会现象——远离父母、隔代教养的“留守儿童”群体。无疑,这个群体的出现带来了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存在隐患,学习成绩大多不够理想,不良习性容易沾染、日常生活质量普遍下降、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等等。东乡和全国一样,留守儿童不仅人数多,而且存在的问题很严重,成为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一块心病。怎么来关心这些留守儿童?是关工委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此,东乡区关工委审时度势,出于履行关心下一代的职责,出于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经请示当时的县委、政府同意,决定探索东乡抓好“校中建家”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模式。于是,区关工委积极牵头,联合教育、民政部门深入多所学校进行调研,最终选定由原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的东乡三中为探索关心留守儿童“校中建家”管理模式试点学校,先行先试。由此,拉开了东乡三中“校中建家”留守儿童管理模式创建的序幕。
二、围绕“家庭”,积极创建
开展创建“校中建家”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起初是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区关工委和试点的三中积极探索,最终形成了一个创建思路,就是围绕“家庭”二字做好“功课”,做足“文章”,也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建立了家庭教育机制,把家庭教育的职能主动“揽”到学校教育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
1.突出“家庭”理念,强化统一管理。学校对留守儿童采取集中编班,按班分家,安排住宿,按班级四人一桌进行就餐。“校中建家”使得一个班成了一个大“家”,一个寝室和一个就餐席成了一个小“家”,班主任、老师则成了“家长”,同学成了“兄弟姐妹”。这种以“家”为单位的统一管理模式,奠定了“校中建家”的基础。没有这个“家”,就没有“校中建家”留守儿童管理的成功。
2.重视“家庭”教育,提高自理能力。学校除了实施正常的学校教育以外,还注重以“家庭”的氛围开展生活教育。一是开放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由专职教师任教,提高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二是加强留守儿童生活实践指导。学校制定了学生的起床、就餐、午休、就寝、内务整理等方面的操作规范,既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又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三是评选生活标兵。让学生学有榜样,学校每年评选出10名左右的生活习惯标兵,把他们的事迹制成牌匾,让学生们学有榜样。
3.丰富“家庭生活”,享受“家”的快乐。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希望爱心书屋”藏书量4000余册,让学生享受了课外阅读的乐趣,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并经常开展棋类、球类、跳绳、洗衣叠被、美化寝室、“感恩父母”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了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设立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室,架起了一座学生与家人之间爱心沟通的桥梁,缓解了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学生们说,东乡三中就是我的“家”,就是我真正的“家”,就是我快乐的“家”,我爱“我家”,感恩我的“家”。
三、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要打造一个真正的“校中建家”留守儿童管理模式,仅靠关工委不行,光靠三中也不行,必须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全社会积极支持,才能实现创建目标。于是,区关工委对三中的“校中建家”创建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创建合力。
1.明确关工委的职责。关工委要主动担责,牵头、协调帮助解决在创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鉴于当时三中校舍紧缺,关工委向县政府建议三中进行扩建并获得同意,解决了“校中建家”的“窝”。同时积极牵线搭桥,寻找“代理父母”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据统计,关工委积极联系动员了100多名社会爱心人士,让他们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父母”,共捐款物达到120万元,全部用于支持“校中建家”创建工作。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代理父母”经常接留守儿童去自家做客。8年来的创建实践告诉我们,关工委虽然不是创建的主体,但是创建的关键领跑者,是“主心骨”。
2.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教育局和民政部门都是“校中建家”的主管部门,关工委要求他们起到支持和保障作用,这两个部门每年都拿出专项经费,支持“校中建家”创建活动。
3.明确关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责。关工委要求每个成员单位都必须至少当一位学生的“代理父母”,同时,在本职责范围内全力支持“校中建家” 创建活动。比如,县总工会、经济开发区每年都组织义捐活动。
4.明确学校的职责。东乡三中是“校中建家”创建的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真正起到创建的主体作用,真正当好“校中建家”这个大“家”的“家长”。8年前的东乡三中是一个刚刚由民办学校变为公办的学校,当时不但校园环境差,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差,校风、学风、教风都是东乡最差、最烂的,而如今的东乡三中,政府投入了8000余万元进行改造,建立了留守儿童宿舍8000平方米,不但学校环境优美,校园文化丰富,而且学生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习惯教育、自我教育都亮点纷呈。东乡三中留守儿童班级成绩进步最快,习惯最好,身体最棒,心态最阳光,最懂文明礼仪。多年来,从该校留守儿童住宿班毕业的学生4000多人,在生活自理能力、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方面均打上了受益于“校中建家”的烙印。所有这些,都源于三中领导和老师的尽职尽责。
四、典型示范,全区推广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东乡三中“校中建家”的经验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上级认可,社会满意,家长称赞,学生舒心。应当说,这个典型已经成为省、市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也成了东乡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亮丽名片。我们不满足于培植这个典型,而是立足这个典型在全区推广。去年,东乡一中、二中开始“校中建家”创建活动,今年,东乡实验中学也将迎来“校中建家”。一些乡镇中心完小也开始有了“校中建家”。我们的目标是:力争3年之内,实现全区所有中学和重点中心完小完成“校中建家”的目标,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成为“家庭”的成员,让留守儿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