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县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情况汇报
2011年以来,我县关工委按照省关工委“三级联创”活动的要求,立足基层,创新举措,完善机制,狠抓落实。通过“三级联创”活动,我县创新能力、工作效力、基层活力、关工委影响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带动关工委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一、高位推进,党政领导负总责
1、纳入目标管理,保障“三个四”落实。2011年以来,县委、高度重视,把关心下一代事业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基层党建工作、创先争优目标管理和全县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并明确由县委副书记主管,像抓经济工作、项目建设一样来抓关心下一代事业,做到“四纳入”、“四到位”、“四统一”的落实。
2、明确领导责任,实施“一把手”工程。把关工委作为全县培养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工作组织,在关工委机构升格、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活动参与等方面予以保障。县委常委会多次研究关工委工作;县委、召开全县关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县委书记邓伟强调:要把关心下一代事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县委、下发《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规定乡镇(场)、县直单位“一把手”任本地本部门关工委名誉主任,对关心下一代事业负总责。
3、领导亲力亲为,推进关工委事业。县委、“一把手”把关心下一代事业当作“希望工程”,抓在手上,记在心上。县委书记多次听取关工委情况汇报,经常过问关心下一代工作,并指示关工委开展家风建设试点等。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结对帮扶,39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分别帮扶挂点乡镇(场)1-2名留守儿童和特困青少年,县直单位和各乡镇(场)及所在单位关工委分别在93个包(挂)点村,为1100多名特殊群体青少年开展结对帮扶,捐资200多万元、文具652件。县政协组织百名政协委员结对帮扶百名留守儿童和特困家庭青少年,两次捐款近12万元。县委主管领导亲自组织对全县16个乡镇(场)的15个示范村巡回看变化,督查创建工作;亲自召开会议安排关工委、文明办等6个部门开展“假日课堂”督查;亲自到全县47户特困青少年儿童家庭实地察看。
二、夯实基础,网络覆盖无空白
一,党建统领,基层全覆盖。县关工委坚持党建带关工委组织建设,重心下移,重点抓好基层关工组织建设。2011年以来,联合县委组织部,通过搭建“十百千万”和“双百双联”关爱平台,发挥全县各级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关工组织网络。做到哪里有党组织,那里就有关工组织。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全县已建立基层关工委47个,关工小组336个,其中,215个行政村(分场)、35所城乡学校,20个社区(居委会),100 %的建立了关工小组。全县1827个村民小组,其中有1686个村民小组配备了1—2名关爱员。
第二,“五老”带领,队伍全动员。广泛吸纳“五老”和退居二线的同志投入关心下一代事业,建立了骨干队伍。及时宣传“五老”典型事迹。每年组织乡镇(场)、县直单位关工委干部和关爱报告团(组)成员,参加省、市、县关工干部业务培训班,组织“五老”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动员义工联、爱心社等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投身关爱事业,扩大志愿者队伍。全县共有“五老”骨干2800余人,其中进入档案的关爱员志愿者有1845名。
第三,示范引领,辐射全方位。坚持抓典型、总结成功经验和抓试点、探索新办法并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使老典型焕发青春,新典型不断涌现。全县乡镇(场)、县直单位、中小学校、企业、社区、行政村、村民小组等七个层面都建立了示范点,做到版面上墙、台账上桌、档案进柜,全部达到有班子、有队伍、有经费、有制度、有场所、有活动、有档案“七有”要求。县、乡镇(场)、行政村(社区)规范建设面达到全覆盖。通过示范引领,270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学校关工组织已有90%达到“五好”标准。
三、健全机制,实现关爱新常态
在建立县委、统一领导、关工委成员单位通力合作、各级关工组织主动作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体制的前提下,主要形成了以下机制:
一是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建立了横向联席会议制度,关工委相关单位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分工合作抓落实。在基层工作年活动中,与县委组织部、民政局联合实施“十百千万”关爱工程;在“三级联创”活动中,与县委组织部联合搭建“双百双联”创建平台,依托党建带动,结合包村挂点,推进创建活动。为推进“假日课堂”,与县文明办联合下发了《宜丰县青少年“假日课堂”实施方案》;县关工委等六个部门对全县暑期“假日课堂”进行了全面督查,并以县委办、县办名义下发了督查通报。
二是健全联创考核机制。健全“三级联创”五好基层关工组织分级考核验收制度,定期开展考评表彰。县关工委负责组织对乡镇(场)、县直单位关工委的考评;乡镇(场)和县直单位关工委负责对所辖关工小组考评。会同县委组织部平时督查,年终检查,每三年进行一次百分综合考评。对照创“五好”达标要求,先后开展了两次全面督查,并召开了督查通报会,对10个乡镇(场)存在的49个问题,下发了《整改通知单》,对应达标的50个行政村关工小组提出了整改要求,并落实到位。
三是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完善了工作、会议、督查等制度,实现有人、有钱、有地方办事。实施“销号”管理制,建立了《全县基层关工组织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台账》,做到问题整改不到位不销号、创建任务不达标不销号、承诺事项不践诺不销号、群众不满意不销号。县关工委坚持了每周一次的工作例会、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每年一次的全委会、每三年一次的表彰会制度和驻会人员分片联系责任制。已编发《宜丰关工简讯》和《学习资料》60期,于2012年开通了《宜丰关爱网》。
四、注重特色,打造品牌见成效
一是“假日课堂”树品牌。5年来,我县分别开展了“老少共筑中国梦”、“三爱”等每年一次的主题教育活动。全县各级关爱报告团(组)作宣讲报告300余场,受教育青少年56000余人次。创建了县国防教育园、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6个教育培训基地,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法制、国防、科技知识等常规教育。2011年以来,县关工委立足基层,重点抓好农村“假日课堂”这一校外教育的开办和延伸,实现了青少年学生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无缝对接。按照“就地就近”原则,在全县村、社区并延伸到关爱点,开办了青少年“假日课堂”,开设了道德、自护、家训、才艺、劳动“五个讲堂”。组织编写了《宜丰乡土文化读本》和《中国梦•心中灯》两书共2万余册,并购置《我的安全我知道》10032本,作为“假日课堂”系列教材。建立了师资配备、教学计划、课堂管理等7个管理制度。2011年以来,全县开办“假日课堂”260余期,受教育青少年学生35000余人次。通过校外教育,有效防止了假日溺水等安全事故发生,增强了青少年的道德文化素质。
二是精准帮扶成名片。5年来,坚持开展常规性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奖学助学活动,在“十百千万”、“双百双联”关爱平台的凝聚下,帮扶青少年儿童17205人,扶助资金824万余元。县关工委注重开展精准帮扶活动,多次深入乡镇(场)、社区调研,积极帮助特困青少年解决居住危房、无低保、无户口等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2013年以来,县关工委协调县建设局,争取政策性资金,帮助47户特困青少年家庭,解决危房改造资金50余万元,建新房和改造旧房47栋,面积11000多平方米;协调县公安、民政、计生部门,为5个特困青少年解决了户口和低保问题,并制作了《情系后代》专题片。精准帮扶为特困青少年儿童办了好事实事,解了燃眉之急,社会反响很好。
三是家风建设创特色。县关工委按照县委书记要求,在新庄镇开展家风教育活动试点,并总结推广了该镇的经验。在县委、县政的重视下,各乡镇(场)关工委主动融入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大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家风宣传教育活动,在公路沿线、集镇街道、机关楼院制作了宣传画、展示墙;编印了图文并茂的《我们的家风》、《家规家训》宣传册;在城乡学校宣讲《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知识,开展家风主题班会、“好家风助我成长”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全县形成了“爱国、孝敬、勤劳、崇文、感恩”的浓厚氛围,呈现出爱国爱家读好书,互帮互助创大业的喜人局面。
我县的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新形势要求、与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按照省关工委的工作部署,借鉴兄弟县(市、区)的宝贵经验,在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创建水平上再下功夫,使我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