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温暖无限
——樟树市“太阳工程”情况综述
上世纪90年代初大中专教育改革,学校收费转轨,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各地普遍出现考取大中专院校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得不放弃学业的现象。樟树市委、市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4年决定设立“樟树市太阳工程救助基金”,专款专用于资助大中专学校樟树籍贫困家庭在校学生,至今连续实施十八年整,共资助在校大中专特困生1027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265万余元,实现了全市无一名大中专学生因家庭困难上不了学或中途辍学。同时带动了系列扶贫助学活动。全市基本上无因家庭贫困失学辍学的适龄儿童,更可喜的是全市形成了救困助学的社会风气,初步创建了“太阳工程”式的社会机制。
一、领导带头,全面动员,构建了“太阳工程”的联动机制。“太阳工程”启动之初,市委、政府就确立了“市财政拨一点,乡镇给一点,个人捐一点”的筹资办法,并要求随财政实力的增强不断有所增长。如市财政拨一点由开始的10万元/年至今年已增至20万元/年;各乡镇(街道)出一点也由原受助学生每人600元/年增至1000元/年以上;特别是个人捐一点,由于历届市委、政府领导特别是书记、市长都要亲自主持一次捐赠仪式并讲话,还当场带头明码向捐款箱投捐,市四套班子领导、机关干职工包括离退休老干部都自觉纷纷排队跟着捐款。嗣后,各乡镇(街道)和不少部门、企业都会依样举行捐赠仪式,都能做到领导带头,职工踊跃参加,几乎没有人落下,就连中小学校的学生也是这样,较好地构建了“太阳工程”联动机制。
二、规范程序,沟通情感,构建了“太阳工程”的互动机制。“太阳工程”一要阳光,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确保公正、公信。因此,市委政府一开始就确定了“四种人”(父母双亡无任何直系亲属提供经济来源的孤儿;父母双亲只剩一单亲且身患疾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父母年老体弱,家庭无劳动能力的;父母身体伤残或家庭成员身患顽重病、绝症;家庭遇到不可抗拒的灾祸造成倾家荡产)为资助对象,且坚持严格工作程序:9月前摸底,新生(或监护人)申请,层层审核,经市文教局组织调查核准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资助。“太阳工程”二要温暖,市委、政府明确要求端午、中秋由市文教局会同乡镇(街道)代表市委、政府走访受助学生或邮寄慰问金,春节由市委、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召开“太阳工程”受助学生座谈会,报销其往返车船费,发放慰问金,有时市委书记、市长也抽空参加座谈会,一起吃“团圆饭”。学生们和市领导欢聚一堂,畅所欲言,交流感情,感受温暖;因此,受助学生也普遍会主动写信、回访,特别是毕业时会到市文教局、到所在乡镇(街道)串一下门,表达感恩之情。这样有效地构建了“太阳工程”的互动机制。正如受助学生写诗夸赞的那样:“太阳温暖,树苗茁壮;知恩图报,回报家乡。”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有400多名“太阳工程”受助学生毕业后放弃了外地优越条件回到樟树工作。
三、党政主导,部门配合,初创了“太阳工程”式的社会机制。群众对“太阳工程”一开始就无不交口称赞,但是慢慢地也有人说“太阳工程”好是好,但也有个资金有限,温暖有时的遗憾。市委、政府认真听取了群众意见,逐步注意跳出“太阳工程”抓“太阳工程”,把“太阳工程”纳入“希望工程”即关心下一代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注意以“太阳工程”为模式,引导相关部门以至全社会开展救困助学活动,有效地构建了浓厚的救困助学社会氛围,创建了“太阳工程”式的社会机制。据统计各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太阳工程”;工、青、妇、残联、民政、统战乃至民主党派十多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太阳工程”式的助学活动,有“春蕾计划”、“金秋助学”、“园丁助学”等近十个助学工程,并都能坚持下去,形成制度;各学校、企业更是普遍有自己的助学活动,特别是学校救困助学已蔚然成风。可以说,仅每年患重病的学生都无一例外由学校专题募捐活动,而且没有一例不是校内师生踊跃,校外多有响应,募捐资金一般都在万元以上。如2011年,全市仅师生自动捐资16万余元,资助重病学生8人,另外全市社会捐资近30万余元,资助家庭困难中小学生480多名。一句话,“太阳工程”式的救困助学活动开始了由政府主导向部门引导、由部门引导向群团自导、由群团自导向群众自发转变,并由救困助学向助学奖学转变。
(樟树市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