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重教育 强服务 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常做常新

2011-08-23

九江市关工委主任 史之汉

九江市关工委成立于1994年。17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关工委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注重自身建设,打造长效机制

关工委都是以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为领导成员,以“五老”志愿者为骨干队伍。我们认识到,要使关心下一代工作有生命力,首先必须使各级关工委组织有凝聚力。多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致力于加强各级关工委的自身建设,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并建立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的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局指导。2007年11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对全市关工委工作在思想认识、组织建设、开展活动、干部使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和健全了推进关工委工作的长效机制。该文下发后,各县(市、区)委、政府也相继下发关于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文件,而且一个文件比一个文件力度大,一家比一家的“干货”多。2010年10月,在市委的重视支持下,在修水县召开的“全市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经验交流会”,市委分管领导出席并讲话,各县(市、区)委分管领导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对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向前迈进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历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到市关工委现场办公,听汇报、作指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现任市委主要领导十分关心市关工委干部使用问题,近期市关工委一名副调研员被重用至市水利局任副局长,这在九江市关工委是首例,同时又提任一名干部为副处级,极大地调动了关工委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率先垂范,带动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全面落实了“四个一”、“三纳入”、“四同时”的工作制度(党委每年至少要研究一次关心下一代工作,召开一次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有关领导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关心下一代活动,为青少年办一件实事;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党委工作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当地综合目标管理;与当地全局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总结、同时考评);并做到凡是关工委的重要报告必批、凡是关工委的重要会议必到。每次关工委会议和重要活动分管领导都要出席,重大的专题活动主要领导都亲自过问,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三是全力支持。各县(市、区)关工委均改善了办公条件,增加了办公用房、工作经费,配备了工作用车,专职干部纳入公务员编制并配齐配强。目前,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支持、老同志主动作为、关工委组织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已建立关工委组织4605个,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志愿者3万余人,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全覆盖”的四级网络。一些地方还注意在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关工委,探索将关心下一代工作引入新领域。湖口、永修等地在私立学校建立了关工委组织。星子、德安两县在全市率先建立民营企业关工委,使关心下一代工作得到新的延伸。

二、注重特色教育,打造活动品牌

“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关工委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此,我们认真抓好报告团工作。2006年成立了市关工委报告团,并逐步向县、乡、村延伸,至目前全市共成立报告团452个,报告员2636人,累计作报告6426场,听课人数达259万人次。在实践中,我们将宣讲活动与专题活动结合起来,将革命传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使关心下一代工作有特色、有效果,形成了关工委的教育活动品牌。

1、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红色后代。各级关工委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红歌赛、参观革命旧址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市关工委顾问、96岁高龄的老红军杜宏鉴,市关工委报告团成员、夏明翰烈士的女儿夏芸为中小学生作革命传统报告近百场,每到一处,都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市关工委多次邀请方志敏烈士的女儿方梅女士到方志敏烈士青年时就读的母校――九江同文中学,作“可爱的中国与方志敏精神”专题报告,市多家媒体每次都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市关工委与多部门联合举办“颂歌献给党、爱我新九江”红歌赛。各县(市、区、山)关工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青少年开展“忆英雄先烈、访革命旧址”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凡是重大纪念活动,都要请关工委报告团的老同志作革命传统报告。今年报告团的主题报告会还纳入了九江市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九江县江洲镇退休教师许永彬2003年发起倡议、牵头筹资,建立了江洲镇革命烈士陵园,成为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此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已有3万多人。

2、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培养“四有”后代。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据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各级关工委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并推荐了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工作热情高的老同志到中、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市关工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市青少年中先后三次开展“中华魂”大型读书活动。近年来,重点开展了“心存感恩,与爱同行”感恩教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的养成。各地关工委成立了感恩教育活动督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层层落实。在举办各类感恩报告会的同时,开展“十个一”活动(写一封感恩信、一篇赞美老师的作文,为父母洗一次脚、捶一次背、端一次茶、送一句祝福话,打扫一次卫生,陪家人购一次物,下一次厨,一周内不乱花钱),将感恩教育具体化。彭泽县委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做到“四进”(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农家)。永修县关工委把感恩教育融入到“五小”活动中,加强了青少年感恩教育实践,如开展“五报”,达到“六自”(品学兼优、立志成长报祖国,身心健康、平安快乐报父母,勤奋学习、严守校规报师长,团结友善、相互帮助报朋友,爱护公物、文明守法报社会;生活自理、健体自觉、行为自律、交往自信、经常自省、发奋自强)。市关工委举办了全市青少年“心存感恩、与爱同行”演讲、征文比赛,组织优越中小学生参加“全省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演讲、征文比赛,并取得优良成绩,其中1名同学荣获演讲比赛初中组一等奖。各地关工委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开展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为孤寡老人做好事、打扫社区卫生、与农村孩子结对帮助等。

3、开展法制教育,培养守法后代。各级关工委共组织法制教育辅导组514个,有法制宣传员5560名,开展普法教育4469场次;推荐部分老政法工作者担任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通过举办法制教育讲座、法律咨询服务、开办模拟法庭、建立青少年维权站等,教育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同时积极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市关工委联合政法、教育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意见》;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十二中开展了“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被《中国法院报》头版报道。每年8月份,市关工委报告团都要下发法制教育讲稿到各县(市、区、山)和市下中、小学校,有力推动了各地在9月份开展的法制教育月活动。庐山区关工委联合区法院创办了未成年人维权帮教办公室,组织老法律工作者义务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各地关工委成立了数百个帮教小组,与失足青少年“结对子”,融“帮、教、扶”为一体,做好失足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工作。据统计,全市关工委组织共帮教转化失足青少年6673名。武宁县委党校退休教员吴开椿住该县黄塅村,当他得知同村服刑青年陈某在监狱对改造有抵触情绪,就主动与其“结对”写帮教信,连写六封都没回信,而老吴则坚持不懈的写信,在第七封信时终于感动了服刑青年,服刑青年回了信并从此通信不断,成了“忘年交”。在老吴的帮教下,这名服刑青年积极改造,获得减刑,回归社会后成为了一名守法青年。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阳光后代。各级关工委广泛开展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远离邪教、拒绝毒品、预防艾滋病等教育活动,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中存在的高考焦虑症、青春期综合症及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失衡等热点问题,组织老专家开办心理讲座,开通电话咨询热线,进行心理辅导。市关工委报告团副团长、九江学院退休心理学教授陈忠经常深入大、中、小学校给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每年作报告90余场,听众达7万多人,社会影响很大;还面对面或以电话热线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每年主动找陈老咨询的青少年就达数百人,还有许多外省的家长慕名而来咨询。

三、注重基层群体,打造服务模式

我们积极发动“五老”和社会各界人士,为青少年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自2000年起,在全市关工委系统开展了扶助一个特困生上学、扶持一个青年科技示范户、帮教一个失足青少年、树立一个尊老敬老的青年典型、协助办好一所青年农民夜校的“五个一”活动。10余年来,共扶助特困学生26306人,帮助青年就业9169人,扶持青年示范户1951人,树立尊老敬老典型2759个。

1、关爱弱势群体,做好解困服务。2009年,市关工委针对留守儿童情况开展调研,调研报告经市委批转全市,并在《九江党刊》上刊发。我们在武宁县召开了“全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各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配合市妇联、市教育局关工委在九江县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市关工委还联合九江日报社、浔阳晚报举办了“爱满人间,情系下一代”大型慈善晚会,呼吁社会各界为青少年弱势群体多办实事,奉献爱心;会同九江电视台、市红十字会,为四川灾区前来九江就读的学生举办中秋晚会;与市妇联、市直机关工委、浔晚晚报共同举办“爱心妈妈植爱心林”活动。多年来,各级关工委努力开展扶贫助学、扶孤助残、帮困就业等活动,为青少年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都昌县“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是其中突出的例子。2007年6月,都昌县关工委联合县慈善总会,动员社会资源,创办了全国第五家也是江南的一家“太阳村”。该“太阳村”集收养、管理、教育为一体,无偿救助服刑人员子女、孤儿和流浪儿。目前收养了来自广东、重庆、内蒙、贵州、陕西、新疆、江西等七省(市、自治区)的146名儿童,已培养上大学1人、中专2人、就业1人。市关工委联合市委宣传部等九部门举办了“红歌唱响新九江,爱心洒满浔阳城”情系“太阳村”儿童大型公益演出。先后有多位省部级领导、影视明星、企业家以及众多爱心人士为都昌县“太阳村”慷慨解囊。如今,“太阳村”成为关工委及多部门的儿童救助工作联系点和示范基地。该县关工委主任但俊华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太阳村”主任詹学银被评为全国劳模。2009年全国十三城市关工委联谊会代表参观都昌县“太阳村”后赞不绝口,纷纷说:“发达地区没做到的事,欠发达地区做到了。这里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根标杆”。

2、助力青年致富,做好创业服务。各级关工委联合有关部门以“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为主线,通过开办农民夜校、举办科技培训讲座、建立农家书屋、送科技下乡、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2007年,市关工委会同市委农工部,召开了“全市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总结探讨了农村关工委和“五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深入开展。湖口县舜德乡关工委克服种种困难,办起了一所青年农民技术学校。没有课桌、椅,就到县一中要来了30套旧课桌、椅;没有科技图书,就去向县新华书店求助。现在,每到农闲时节,乡关工委就在学校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不少农村青年学到了1—2门种养技术,走上了致富之路。庐山区赛阳镇金桥村是闻名赣北的苗木花卉专业村,老党员朱帮勇将自家的苗木花卉种植园办成了科普示范基地,毫无保留地向周边青年农民传授种植技术,主动上门解决技术难题,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3、促进“三位一体”,做好共建服务。全市共有304个社区建立了关工委组织,与社区共建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室,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活动,使社区成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和道德实践的“第二课堂”、老少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浔阳区关工委创立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联系卡”、“联心卡”、“小餐桌”活动、巩固“三优”教育评价体系连续开展了7年,年年有新发展,是浔阳区暑期教育活动的“精品”。都昌县狮山乡政府退休干部曹俊铎,在自己所居住的曹家舍村落社区创建了都昌县“三位一体”模式,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把初中以下的学生集中到社区,开展“红花少年”等各种有益活动。各级关工委积极配合妇联和教育部门,以学校为依托,开办各类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彭泽县关工委编撰的《家长教育读本》成为全省家庭教育教材。瑞昌市关工委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促进了关爱孩子、家校社合力、齐抓共管格局的形成。九江市教育局关工委在各县建立函授辅导站、教学点。全市共开办家长学校709所,参加学习的家长近49万人次。

四、注重开拓创新,打造工作亮点

关心下一代工作量大面广,千头万绪。近几年,我们注意做到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努力创出特色、创出品牌。一是创新工作思路。每年确定一个工作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2005年开展“五小”活动;2006年组织“五老”参与新农村建设;2007年深化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2008年探索农村、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双抓双促“,进一步推动农村和社区两个主阵地关心下一代工作两手抓、两不误,双向延伸,共同发展;2009年主抓关爱留守儿童工作;2010年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机制;今年重点开展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二是创新工作机制。为探索关工委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我们尝试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中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站”,成立科技培训队、关爱工作队、新风促进队,组织老同志担任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员、科技培训的辅导员、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员、促进乡风文明的示范员,关工委不少老同志还担任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会长或成员,为繁荣农村经济、培育新型农民、关爱留守儿童、树立文明新风发挥重要作用。武宁县大洞乡彭坪村地处偏僻山区,有不少留守儿童,村子离学校比较远,山路又比较崎岖。村关工委将村里身体较好的老人组成护送队,在雨雪霜雾等恶劣天气,义务轮流接送学生,坚持数年如一日,保障了学生的安全。2010年,为了扩大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社会影响,市关工委与市委老干部局联合举办了全市“五老”关心下一代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报告团所到之处,受到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三是创新活动载体。各级关工委不断探索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创造了诸如开展“五个一”、“五小”活动,建立“联系卡”、“小餐桌”、“连心卡”制度,创办农民夜校、青少年救助中心、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幼儿园,建立新农村关工站、外出务工关工联系站等富有影响的活动品牌。2009年,市关工委为了加强与外省关工委组织之间的联系,由九江、合肥、玉溪、无锡四城市关工委共同协商发起,九江市关工委首先承办,建立了以九江、大同、无锡、玉溪、包头、合肥、自贡、安阳、烟台、黄石、湘潭、朔州、漳州等全国十二个省(自治区)十三个城市关工委为会员单位的联谊会,搭建了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平台。